首頁 > 文史語錄 > “火耗歸公”指的是什麼?雍正爲什麼要推行這個政策?

“火耗歸公”指的是什麼?雍正爲什麼要推行這個政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火耗歸公”指的是什麼?雍正爲什麼要推行這個政策?其實火耗這個詞並非是清朝首創,早在明朝就已經出現了。何爲火耗?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因火產生的損耗,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清朝的錢和當今使用的錢大不一樣,如今我們使用的多是紙幣或硬幣,但在清朝人們多數使用的是銅錢或者銀兩。除此之外一些大宗的交易還會使用到銀票,類似於現代的支票。

百姓使用的是這些貨幣,在徵收稅的時候自然也要上繳這些貨幣。上繳貨幣時向百姓徵收銀票顯然是不現實的,那時很少有家庭能拿得出銀票。於是剩下的無非是兩個選擇,一是向百姓徵收銅錢,二是向百姓徵收銀兩。

銅錢的購買力是遠比不過銀兩的,而且同等面值下銅錢的重量遠高於銀兩。這也給運輸帶來了不便,爲了省時省力最終向百姓徵收的會摺合成銀兩。

當時的上繳銀兩絕不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大大小小的銀元寶,而是用剪刀剪出來的散碎銀兩。這些銀兩被收繳之後會統一放入大熔爐中,融化後再鑄造成整塊的銀磚或是銀元寶。

銀子平時放置的過程中由於潮溼等原因表面會氧化,加入熔爐之後重新鑄造必定會產生重量上的損耗。比如說你收集了100克的散碎銀兩,重新鑄造成銀磚後只剩下了95克,這丟失的5克用古代話說就叫做火耗。

這下大家明白火耗這個詞的意思了,火耗指的就是散碎銀兩在融化過程當中不可避免的損耗。

有了損耗意味着收上去的錢減少了,這會直接導致稅收的減少。稅收的多少關係着國家的經濟命脈,朝廷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稅收因爲銀兩的鑄造減少。

於是便想到了讓農民多上繳銀子來彌補損耗,以防止稅收的減少。後來火耗一詞也代指多上繳的那部分錢。

“火耗歸公”指的是什麼?雍正爲什麼要推行這個政策?

私收火耗的弊端

可這銀兩的損耗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受潮嚴重的銀子損耗會多一些,放在乾燥的地方銀子的損耗便會少一些。

假如一個農民應上繳20兩銀子那產生的火耗如何收取呢?當時的管理體系比較亂賬目也不太透明,一開始這個標準基本上是當地的官員制定的。

如此一來想要中飽私囊的官員,便有了可乘之機。他們大可以以各種理由多收一些火耗,然後只把很少的一部分上繳剩下來的銀子便流入了自己的腰包。

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獲得一份灰色收入,古話就有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的說法。這裏的10萬雪花銀指的並非是朝廷的俸祿,清朝的俸祿起初和明朝相似並不高。

一個七品的官員,每年的俸祿只有四十五兩白銀。這些錢要養活一大家人,還要有各種應酬。即便你在當時是朝廷中的大員,每年的俸祿不過180兩。

可以說如果當時的官員完全靠俸祿過的是非常寒酸的,過低的俸祿也導致了不少清官慢慢變得貪婪起來。

火耗就是這些官員中飽私囊的好機會,他們只需要在筆桿子上動動文章白花花的銀子就到手了。如果這些百姓要上繳100兩白銀,他們就可以把火耗規定爲20兩最終給朝廷上交105兩,那多出來的15兩白銀就是自己的了。

這樣的行爲在當時屢見不鮮,雍正也派出了一些人調查。得到的反饋是百姓因此怨聲載道,那些官員一個個吃得肥頭大耳,百姓們卻瘦骨嶙峋。

不少人大罵雍正心黑,要一下收這麼多銀子。可雍正皇帝也是無辜躺槍,當時的國庫比較空虛一旦取消火耗後果不堪設想。

可命令官員收取火耗這些官員卻想着辦法搞小動作中飽私囊,朝廷不但沒有收上來多少火耗,反倒惹怒了天下百姓。

雍正看到了讓官員私收火耗的諸多弊端,於是就謀劃着改變一下這種制度。後來就出現了火耗歸公的政策,在當時深受百姓歡迎。

歸公之後所有的火耗由朝廷派人來收取,當地官員無法從中盈利。整個收取過程還變得嚴格謹慎起來,有專門的人對收取的每一筆登記入冊。這讓賬目變得透明化,貪官們即便是想貪腐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火耗歸公的高明之處

“火耗歸公”指的是什麼?雍正爲什麼要推行這個政策? 第2張

有些人不明白,雍正直接向百姓收取火耗這不也是增加百姓的負擔嘛!和當地官員直接收取火耗有什麼區別?

雍正派人收取火耗,所收取的並不多。當地官員會如實上報火耗,畢竟多收了火耗也是流向國庫跟自己沒有一點關係了。假如平時100兩銀子要收10兩銀子的火耗,這次只需要2兩銀子。

無疑是爲百姓減輕了稅負,而對於國庫而言貪官們沒有機會作梗了國庫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反而增加了不少。

雍正也考慮到了官員俸祿低的問題,明朝提倡的是廉潔把官員的俸祿定得很低。可這並沒有推廣開廉潔之風,反而讓一些人爲了多掙些銀兩鋌而走險成爲貪官。

給朝廷做官總不能過於寒酸,雍正便把國庫中的一些銀兩規定爲官員的獎金,叫做養廉銀。如果這個官員爲百姓做實事兒,那麼朝廷就會發給他養廉銀。

養廉銀的數量往往是俸祿的十倍以上,粗算下來一個七品官員一年的養廉銀就高達450兩,足夠讓他過上體面的生活。這也就意味着假如你是一個好官,兢兢業業爲百姓做實事兒朝廷不會虧待你。

你不需要貪腐也能過上富足的生活,還會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如果你玩忽職守,不但得不到這些養廉銀反而會丟掉自己的烏紗帽。

這一制度推廣開之後,在當時掀起了一陣清正廉潔之風。可以說這是雍正的高明之處,把人性分析得十分到位。火耗歸公在當時和現在看來都是利大於弊的。

對於國家來說火耗歸公保證了國庫的收入,穩定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對於百姓而言,火耗歸公讓那些貪官沒有可乘之機,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對於那些清官而言,火耗歸公收上來的銀子有一部分成爲了養廉銀。

只要這個清官兢兢業業,那麼單是要養廉銀就能過上富足的生活。因此沒有必要冒着風險去貪腐,變成貪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但火耗歸公也引起了不少大貪官甚至是皇親國戚的不滿,如此規定讓他們的收入大大減少,不少人對雍正懷恨在心。有些還爲此編造了雍正篡位等謊言,讓這位明君的一生蒙上陰影。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雍正無疑是一位好皇帝。繼位時國庫空虛,貪腐成風。

在位13年不但整治了貪官也讓國庫變得充盈起來,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爲後來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