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秦始皇爲何要推行這個政策?

什麼是“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秦始皇爲何要推行這個政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秦國統一事業的順利進行,秦國對法家思想也越來越推崇,歷代統治者無不認爲是法家成就了秦國,創造了秦軍的榮耀。但到了莊襄王時期,卻有一個人看到了法家思想的缺陷並試圖糾正,這個人就是呂不韋。呂不韋組織大量門客編修《呂氏春秋》,希望能將此書獻給嬴政,作爲嬴政執政後的指導思想,讓他帶領秦國走出極端的狀態,讓秦國成爲一個兼收幷蓄的思想熔爐。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顯然,呂不韋失敗了,他沒能阻止秦國繼續走向極端。一方面是因爲法家思想在秦國根深蒂固,影響深遠;另一方面,呂不韋在秦統治集團內鬥中失敗,嬴政因人廢政,自然也就沒能採用呂不韋的主張。

什麼是“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秦始皇爲何要推行這個政策?

始皇的統一大業完成後,大量的珍寶、美女和各種享樂的物品被送到了咸陽,供始皇享用,但同時,始皇也沒忘記網羅人才爲自己的政權服務。他“悉召文學方士甚重”。這些人都是當時社會各個領域的精英,初入秦朝時,他們也是受到了百般禮遇,始皇經常讓他們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他們也樂意積極謀劃。

例如,在制定秦王朝的禮儀制度時,始皇就是“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最終確立了秦朝的禮儀制度。始皇封禪等措施,也都有很強的儒家色彩,都是他聽了儒生的建議後實行的,儒家的大一統觀念、禮教規範、忠君等觀念也都被始皇吸收採納,並將其刻入巡行碑文中。

從以上論述看,始皇對儒家思想的運用主要集中在實用方面,對儒生也主要是用他們的知識而非他們的思想,對儒家的核心思想並未採用。在秦朝的朝野中,法家思想還是主流,墨家的部分思想只是起到了強化法家思想的作用,縱橫家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沒能給秦朝帶來有益的影響。在呂不韋的嘗試失敗後,秦國失去了第一次轉型的機會。

什麼是“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秦始皇爲何要推行這個政策? 第2張

後來,始皇與李斯發現,不少儒生用他們的思想學說議論秦朝的大政方針,並用各自的學說指出法家思想的不利之處。秦國是靠法家強盛起來的,他們很難對這種引導秦國走到現在的思想產生懷疑,而李斯本身是法家,更是法家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非議法家思想的人自然會遭到打擊。於是“焚書坑儒”發生了,“以法爲教”的政策也就出臺了。始皇靠着這種殘暴的手段迫使天下人認同法家思想,這就使秦朝再次失去了轉型的機會,斷絕了秦朝走向長治久安的希望。

“以法爲教”規定人們學習的東西只能是各種法令,這就大大減少了教育的內容。人們要想學習,就必須找那些懂法的人去拜師,因此,與“以法爲教”政策相匹配的“以吏爲師”政策就誕生了。這一政策規定:傳授法令這種光榮的任務只能由各級官吏去完成。

但事實上,“以吏爲師”並不是李斯創造的。早在西周時期,由於嚴密的等級制度和落後的信息傳遞手段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典章、文物等各類教育用具都藏於官府,“民間無書無器,學術專爲官有,教育非官莫屬,非官莫能”。這就是所謂的學在官府,實際上也就是以吏爲師。但歷史發展到戰國時期,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信息交流變得相對容易起來,於是出現了官學衰落、私學興起、百家爭鳴的局面。

什麼是“以法爲教,以吏爲師”?秦始皇爲何要推行這個政策? 第3張

教育開始打破“以吏爲師”的侷限,慢慢發展起來。到秦朝時,李斯爲了保衛他所信仰的法家思想,爲了助始皇加強統一,壓制人們的思想,不惜違背歷史發展的潮流,在秦朝又搬出了倒行逆施的“以吏爲師”制度。

“以法爲教,以吏爲師”政策的推行,結束了戰國以來百家爭鳴、學術自由的氛圍,也開啓了政府實行文化專制的惡劣風氣。此後的兩千多年,中國的思想文化發展大多處於政治勢力的監控之下,嚴重阻礙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繼續前行。而秦朝也在施行這一政策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於始皇“唯法獨尊”,其他各派都對秦王朝的政策三箴其口,這就使秦朝的統治思想只能是法家思想,失去了選擇的餘地,也失去了糾正錯誤政策的機會。同時,這項政策觸犯了太多非法家知識分子的利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秦王朝或抱怨、或反對。這樣,秦王朝就失去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的支持,只能靠武力和峻法來維護其統治。這樣的統治怎能長久?但顯然始皇和秦二世都沒能意識到這一點,只能帶領秦王朝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