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很多文學作品當中出現“狼煙”兩個字,我們就知道,這裏說的是“烽火”,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就是點燃了烽火臺上的煙火,等到諸侯率領大軍前來護駕,才發現自己是被耍了。而烽火狼煙,都是代表“戰爭”的意思,也是同一個意思,那爲什麼要把烽火叫做狼煙呢?狼煙難道是燃燒狼糞之後冒出來的煙嗎?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

長城上有烽火臺,烽火示警要用狼煙,而狼煙一般被認爲是狼糞燒出來的煙。

爲什麼非要用狼糞來燒煙,第一個做出解釋的是一位晚唐著名詩人,他說:“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這個解釋後來還引出了更離奇的解釋:狼煙的直來自於狼腸的直,腸子直了,便便產生的煙也就直了,這樣一來,烽火的煙就能“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這樣的歪理邪說聽起來很有道理,連大名鼎鼎的李時珍都信了。他在《本草綱目》中就鄭重其事地說:狼啊,腸子直,所以最後便便產生的烽煙就“直上不斜”了。

不僅醫藥學家李時珍信了,戚繼光這樣的大軍事家也信了。他居然在自己對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書籍裏說:南方狼糞少啊,只好點一把草,“火燃不久,一里之外,豈能目視”!他的意思是,還是燒狼糞產煙的效果最好,雖然他並沒有燒過。

“狼煙”就這樣以訛傳訛,貽害千年。其實,狼煙是用於傳遞軍事信息的,但“狼煙”一詞卻直到晚唐時才見諸文獻,在這之前都是“烽火”“烽燧”“烽煙”。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 第2張

故事得從那位用自己生命來哄他的親親寶貝褒姒開心的周幽王說起。周幽王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筆的“烽火戲諸侯”典故,而“烽火”指的是“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烽”就是煙,用木柴雜草燒出來的煙。

早在唐朝,兵部就明文規定:每年秋天之前,要採集艾蒿、莖葉、葦條、草節,“爲放煙之薪”。顯然,烽煙是由燃燒艾蒿、莖葉、葦條、草節等產生的。

至於如何做到煙柱上衝、風吹不斜,唐朝也有明文規定:在烽火臺上做煙囪。這種煙囪的大小、高度、建造方法,甚至於烽火的操作細則都寫得非常詳盡,以做到“煙直而聚,風吹不斜”,讓下一個烽火臺看到。

在唐朝,烽火的傳遞速度也是有規定的,“一晝夜須行二千里”。這在那個交通、通訊均不發達的時代已經是最爲迅捷的信息傳遞方法了,所以國人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臺真的用狼糞來燒狼煙,最大的問題是——狼糞實在找不着!長安、洛陽距離850裏,這是唐帝國的腹心地帶,連皇帝都經常在兩京之間往返。所以東都洛陽和京師長安之間驛站密佈,烽火臺也密佈。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 第3張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史之亂的叛軍攻陷潼關(在今兩京之間)的那一天,由於烽燧吏卒皆潰,沒有人能夠發出烽火信號,因此至夜幕之時,“平安火不至”。正是這個信息使得唐玄宗下定決心逃往蜀地。這個故事說明,當時長安、洛陽間的烽火臺設施非常完善,隨時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唐朝設置烽火臺的規定,長安、洛陽間的850裏至少應有30座烽火臺。假設每座每月需用狼糞2斤的話,則每座每年需要24斤狼糞,30座烽火臺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糞。

這就麻煩了,因爲狼是衆所周知的野生動物。首先,狼先生們可不好找;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狼,還得保證自己不被它吃掉;第三,你還得等着狼先生們上廁所;第四,狼先生們上完了廁所,你還得第一時間上前去打包……

狼先生一次便便的量假設爲1斤狼糞——這就算是狼先生們中的“大胃王”了,這樣,就算每個烽火臺只負責自己的24斤狼糞,那每個烽火臺也必須至少派出一個專人來負責狼糞這個事。

“烽火狼煙”這個詞是怎麼來的?“烽火”爲什麼叫“狼煙”? 第4張

要麼,你一次性找到24條狼,等着它們各拉一次狼糞;要麼,你等着一兩條狼,每條拉上十次狼糞。麻煩先不說了,就危險性而言,這簡直就是拿生命去換狼糞啊!

而且,唐朝每個烽火臺的人員編制是八個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務,根本就沒有專門負責收集狼糞的崗位及人員。

既然狼煙並非由狼糞燃燒而來,兩者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那“狼煙”一詞中的“狼”字從何而來?這恐怕與唐朝開國以來的國際形勢有關:當時不斷製造邊患的周邊少數民族都跟“狼”多少沾點兒邊。

唐朝前期的主要邊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個以狼爲圖騰的民族,經常在旗纛上放一個金狼頭。

突厥的狼圖騰曾經讓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羨慕不已。他喜歡說突厥話、穿突厥衣服,也學着造有五狼頭的 旗纛,並且胸有大志:“使我有天下,將數萬騎到金城……顧不快邪!”這是要把大唐天下送給突厥人的節奏啊!最終,唐太宗沒有容忍李承乾因爲狼圖騰而引發的瞎胡鬧,把他廢了。

唐朝後期的邊患變成了回紇和吐蕃。回紇與突厥同俗,同樣以狼爲圖騰。吐蕃雖然不以狼爲圖騰,但其地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屬“狼星”的分野,也跟狼沾上了邊,所以唐人對其有“狼蕃”之稱。

這樣一來,遇上突厥、回紇、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師入侵唐帝國領土,烽火臺燃起煙火示警,也就是傳遞“狼來了”的信息。因狼而燃煙,兩者合在一起,這才誕生了“狼煙”一詞,其實和狼本身沒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