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白爲什麼不參與科考,一生都在“干謁”?

李白爲什麼不參與科考,一生都在“干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他在詩歌作品中常常運用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綜合手段,給人造成一種豪邁奔放、神奇異彩、飄逸若仙的意境。作爲唐代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李白不僅有大量詩歌傳世,還創作了很多高質量的文章。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長得丰姿俊偉,風流倜儻。但身世迷離,制約了他的仕途。

李白自述“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與韓荊州書》),又說“白本家金陵,世爲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見鄉人相如大誇雲夢之事”(《上安州裴長史書》),所述身世並不一致。

李白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這樣寫道“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爲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其父)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李白爲什麼不參與科考,一生都在“干謁”?

李白的好友範倫的兒子範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序》中說“公,名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子孫女收於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書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記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易姓與名,顧自國朝以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爲郡人。父客,以輔其邑,遂以客爲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從以上資料推測可初步得出兩個結論:

1.李白先祖可能是朝廷重犯;

2.李白之父可能是商人。

唐朝明確規定,這兩類人及其後人不準科考,不準做官。

就因爲這兩點,李白自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當時25歲),再沒回去過。他爲別人寫的詩有六七百首,有很多還情深義重,奔放熱烈,可是從沒有寫過或者談論過父親,這是很不正常的。所以說李白心中一定有難以言說的苦衷。

身世迷離,而又諱莫如深。所以,李白在科舉的巨大吸引力面前,只能默默的走開了。他恥言科舉,卻極度自大狂妄。 在這種心理基礎上,李白要向世人宣稱,那實際上不能夠得到的,不過是自己厭惡獲取罷了。我天縱之才,要個功名還要考試嗎?笑話!

他乾脆舍小逐大,幻想有朝一日也能如司馬相如一樣,憑藉感天動地文,一朝臨天下。

李白爲什麼不參與科考,一生都在“干謁”? 第2張

開元二十二年(33歲),李白開始了他持續一生的“干謁”生涯。

他自比孔子:“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自道志向:“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自言才幹:“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二》);

大膽奚落儒生“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嘲魯儒》),“予爲楚壯士,不是魯諸生”(《淮陰書懷寄王宗成》)。

但四方奔走,處處碰壁,鮮有成效。他入贅宰相府以求機會,他求見皇室女道士玉真道人碰運氣,他鬥雞以廣門路,又想加入羽林軍以謀發展。

安史之亂(755年),他西入長安獻計,他謀劃策動皇室徐王李延年勤王。而他56歲時,最終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南方大軍,但此軍很快被打成叛軍,李白被罰流放夜郎。出獄後不久,61歲時又向宰相兼名將李光弼請纓從戎,因身體有疾,未果。此時,我們愛熱烈愛拼搏愛折騰的詩人的生命已近終點。

李白62年的生命裏,重要的機會出現在742年,這時他已經42歲了,經越地道士吳筠介紹,他進入長安,蒙賀知章誇讚推薦,成爲翰林待詔,一個陪皇帝閒來無事,談詩論文的無編制閒散人員。但因能夠接觸皇帝,也頗受關注。

李白爲什麼不參與科考,一生都在“干謁”? 第3張

開始時,唐玄宗頗賞識親密,還親爲調羹,但很快便因政治勢力排擠,兼羞辱權勢顯赫的大太監高力士,而被疏遠。不到二年,便被“賜金放還”。

喪失這寶貴的機會,李白自己是要承擔責任的,他的表演性格,在其他時代、社會恐怕也難免悲劇。但是李白不願深層次地自省己身,承認挫折,而是自欺欺人,幻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或者以酒詩抒發胸中塊壘,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就此釀成了李白內心深處深重的孤獨感。

這一孤獨感不難在名篇《月下獨酌》及《獨坐敬亭山》中探知。朗照的月,甘甜的酒,美好的季節,但卻無人陪伴,百無聊賴,獨自飲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其實亦非獨自飲酒,月與影皆是朋友。與我一道喝酒的人呀,沒有人真的理解我,一個都沒有。可人生在世,只能如此。不妨把常人情感放到一旁,即“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獨坐敬亭山》更簡短:“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有陪伴不遠離已應感恩,怎可奢望交流溝通?這就是李白,孤獨着,渴望人羣陪伴;有人羣陪伴,但依舊孤獨着。他的心事無處吐露。這時候的李白纔是真實的,詩也是真實的。

假設他能夠參加科舉考試,假設他能夠金榜題名,也許李白就不會那樣羈傲不訓;也許李白就是一個良臣名將。但是如果假設成立,那李白還會是“詩仙” 嗎?

如果能夠選擇,我們是要一個泯然衆人的能臣李白呢?還是要一個狂放不羈的“詩仙”呢?

李白爲什麼不參與科考,一生都在“干謁”? 第4張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