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干謁之風”盛行,干謁是什麼意思?

唐代“干謁之風”盛行,干謁是什麼意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干謁之風”盛行,干謁是什麼意思?《辭海》當中對“干謁”的解釋爲:有所幹求而請見。通俗來講就是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去求見地位高的人。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干謁之風”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歷朝歷代都存在,然而哪一個時代都不如唐代,唐朝的“干謁之風”臻於極盛。

唐代“干謁之風”如此盛行,跟科舉取士也有莫大的關聯。

唐代“干謁之風”盛行,干謁是什麼意思?

科舉制的萌芽很早,一般我們都認爲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不過在漢代就已經具備了一個雛形,隋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定十科舉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以科,當即進士科;進士科的出現,也表示這科舉制真正的誕生了。

科舉制誕生於隋朝,真正定型卻是在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詔令:諸州學士及早有明經及秀才、俊士……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隨物入貢。

在這條詔令當中,明確了州、縣地方預試,又提出了十月上京應試,次年又下達了一條詔令,明確說明了下層寒士如果得不到考試的機會也可以通過“投碟自應、自舉”做官,這也推動了干謁之風。

《舊唐書·馬周傳》載:帝以常何舉得其人,賜帛三百匹。

馬周沒有參過科舉,但他也是讀書人,尤其精通《詩經》、《左傳》,有一次他西遊長安,就去拜訪了中郎將常何,他爲常何寫文,論朝廷得失,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唐太宗賞識,經過常何推薦,太宗就授予她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馬周可謂是扶搖直上,一路高升至唐朝宰相,死後甚至陪葬昭陵。

唐代“干謁之風”盛行,干謁是什麼意思? 第2張

馬周的高官厚祿也成了後世文人自舉的一個目標,從初唐到晚唐,文人們都有向朝廷獻賦而入仕這一途。

我們熟悉的李白、李賀、杜甫,白居易都獻過賦。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是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跟李唐諸王屬於同宗,因爲這些原因,李白也無法參加科舉,有着一腔抱負的李白,也只能走獻賦這一條道路,李白寫過很多賦,開元二十二年著《明堂賦》。

賦雲:四門啓兮萬國來,考休徵兮進賢才。

李白寫了萬國來朝的開元盛世,同時表達了自己政治理想,不過這篇賦似乎並沒有得到唐玄宗的欣賞。

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又一次狩獵,李白再次獻上了《大獵賦》,這一篇李白結合了道家思想,剛好又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又通過張卿向玉真公主獻詩,有了玉真公主和賀知章在玄宗面前美言,李白也是進入了翰林院,然而李白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官職,只是一個御用文人,李白在宮中也是鬱郁不得志。

李白因爲家庭情況特殊才獻賦求官,爲什麼杜甫、李賀、白居易等人也要獻賦呢?

杜甫、李賀都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特別是杜甫,有着“詩聖”的美譽,憑他的才華科舉應該很輕鬆吧!

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唐代科舉在歷朝歷代的考覈中最爲苛刻,有着“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一說,科舉本就非常難了,考中之後,入朝爲官也不容易,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想要升遷,還是得獻賦,獻詩。

大量的干謁詩也是源源不斷被送到了權貴、皇帝手中,我們學過的詩詞當中,就有很多幹謁詩,相對出名的就是白居易的《賦得古草原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少年入京趕考,向顧況投了一首干謁詩,顧況一看感嘆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之耳!因爲顧況的一番稱讚,白居易名聲大噪。

“干謁之風”在唐朝也是見怪不怪的一種現況,在“干謁之風”的推動下,唐朝的詩歌發展飛快,也促進了文人之間的交流,唐代詩詞也從初唐興盛到了晚唐,但是“干謁之風”也帶來了一些不太好的影響。

一些士子,爲求入仕,不惜放下了傲骨,迎合權貴,寫出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詩歌,而權貴爲了扶持親信,也是在朝堂當中構建了一張龐大的關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