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十國(907—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社會在隨着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家庭、慢慢壯大爲家族,家庭是由丈夫和妻子及孩子組成,家族是由祖輩、父輩、自己這一輩乃至子輩、孫輩組成。

而這些關係的組成主要是有着血親的關係,在血親之外還有姻親,即除男女雙方結婚之後,相互之間的血親都是對方的姻親。在五代十國則在這兩種關係之外,還有一種“義親”,今天探究一下五代十國時期義親的現象。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

義親關係早在五代十國之前就早已存在,所謂義親,是指兩個人之間通過類似盟約的方式結爲一種親屬關係,簡單來講就是本來兩人之間非親屬關係,但是因爲某種原因願意結成親屬關係。

像這種義親關係在五代十國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非常的流行。當時義親關係的表現形式也非常廣泛,除了養父母子女關係外,還有義叔侄、義甥舅等義親關係形式,至於爲什麼流行?原因如下: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1,利益捆綁

人們在受到傷害或者威脅時,一般選擇是趨利避害,而五代十國時期混亂不堪,當時的整個社會充斥着各種爾虞我詐和殺戮,因而誰的軍事實力最強,誰就能有着相對平安的生活。

面對這樣的危險環境,很多人會想盡辦法去認義親,而那些手握兵權的人物就是他人認義親的對象,因此五代十國手握兵權割據一方的人,身邊義親關係的人數不勝數。

例如梁太祖朱全忠、唐莊宗李存勗、晉高祖石敬瑭、周太祖郭威等人都是聚集很多義親關係之人聚在身邊,甚至石敬瑭本人都是通過義親關係,從而不斷壯大自己,才能建立一個地區政權,後來爲了保全自己,主動認遼國皇帝爲父親,還把燕雲十六州孝敬給遼國,所以石敬瑭又稱“兒皇帝”。

又例如後周的郭威在登基後,爲了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認後漢太后爲母親。

因此在五代十國時期,很多義親關係都是利益捆綁,掌握兵權的大人物需要人才效忠,而很多人才爲了活命和上位必須要找一個依靠,如此雙方達成共識,成就一段義親關係。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2張

2,恩情和實際需要

首先,恩情關係所致。自古以來,講究忠義仁孝,還有句名言叫做滴水之恩 當涌泉相報,在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很多人因爲戰爭而家破人亡,整個天下萬千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但是在這個亂世之中總有很多好心人救助一些落單的孩子等弱勢羣體,特別是年少的孩子,無論男女他們都懂得救命之恩無以爲報,只有選擇認對方爲養父母,把恩人當親生父母對待。

其次,爲何說是實際需要?因爲古代的人們講究“孝道”,正所謂不孝有三 無後爲大!五代十國之人都身在水深火熱之中,誰也不知道明天自己會不會死去。

因此很多家庭由於戰亂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死於非命,但是宗法思想深入骨髓,即便是認一個義子來傳宗接代,也不能讓自己無後,所以因爲這個實際需要的原因,推動着五代十國的義親現象不斷髮展。

3、民族融合和法律意識淡薄

第一,經過唐朝時期的多民族融合,把少數民族喜歡結盟友的觀念和認義親的思想融入到中原文化當中,逐漸影響着中原地區,特別是唐朝後期就已經開始流行義親關係,例如安祿山爲了取得唐玄宗的歡心,就厚着臉皮認比自己年輕很多歲的楊玉環爲義母。

等發展五代十國,在深處環境的逼迫下和思想意識的左右下,開始流行義親關係。

因爲各地都是擁兵自立,每個政權各幹各的,都想着吞併對方,沒有時間精力去推行法律,所以人們被亂世拉回到以叢林法則爲主的社會階段,因而大家的法律意識幾乎已經消失,只想着通過認義親從而抱團發展,不然單槍匹馬隨時會被滅亡。

4,因爲很多掌握大權的人沒有子嗣

在五代十國時期,因爲戰亂不僅是普通百姓沒有了兒子,很多擁有軍隊的勢力之主也沒有自己的兒子,但是爲了自己的權力繼承,就會主動去認義親關係,這樣的現象在當時普遍存在。

而這些人在當時頗具影響力,影響着當時整個中國社會都呈現出認義親的現象。例如後周皇帝就是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義子柴榮。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3張

五代十國的義親關係的表現

第一,直接滅亡唐朝的罪魁禍首-朱溫,他在逐鹿天下的過程中,就收養了諸多義子,而且培養出來當作征戰的“利器”,例如朱溫決定滅掉名存實亡的唐王朝之時,並不是自己親自殺的唐昭宗,而是命令自己的義子之一朱友恭出手弒君;

例如另一個義子朱友文,則專門安排他搜刮民脂民膏,用來充實自己的軍費;當然朱溫還有諸多義子爲他效命。

第二,五代十國初期最強的割據勢力之一晉王李克用,這位李克用在當時收了幾十個義子,其中能力強又備受寵愛的十三個義子被稱爲十三太保,這十三個人爲李克用的勢力壯大立下過汗馬功勞。

後來李克用親子李存勖建立後唐政權,但是後繼之君是李克用之義子李嗣源,李嗣源成爲後唐第二位皇帝,史稱後唐明宗。例如李克用還曾經與契丹耶律阿保機結爲義兄弟,約定攻打後梁。

南唐後主李煜的爺爺李昪建立南唐政權,而李昪在自己有實力建立南唐之前,曾經認楊吳政權權臣徐家家主爲義父,後來徐家家主還把權位留給他繼承,李昪在楊吳政權發展幾年之後,選擇自立爲王,最後和平政變取代楊吳政權,成立南唐。

後梁的朱漢賓,他的父親朱元禮曾經以義子身份效忠梁太祖,之後戰死沙場;以及後梁太祖還認了自己的義舅王重榮,認了自己義兄弟王建、朱瑄、羅弘信、韓建等人。

以上只是五代十國時期“義親”表現的部分記錄,都是一方政權掌舵者的義親關係發展,他們麾下勢力所關聯的義親關係不知多少!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4張

五代十國結義親的影響

1,有利的的影響

不可否認,在當時特殊的戰亂環境下,政權林立,加上改朝換代如同家常便飯,因此很難形成有權威性的政權,所以相互之間互相攻伐,都希望滅掉對方,因而義親關係的發展,有助於幫助各大勢力網絡人才,快速提升自己的實力,更便利地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同時,因爲各種義親關係的存在,有助於各政權的基本穩定,若是各勢力掌舵者沒有存在義親關係,恐怕五代十國的亂象會更嚴重,因爲很多掌權者自己沒有子嗣,還能傳給自己的義子,一旦連義子都沒有,恐怕手下之間立刻就會因權位的殺的天昏地暗。

2,以利相合當以利相散

前面提到認義親,很多認都是因爲利益捆綁,既然是源於利益關係才互相結定的親屬關係,破滅也只需要利益籌碼足夠就行。

因爲雙方都是以自己利益爲先,遇到困難,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義親關係,例如前蜀開國君主王建,在建國之前,爲了保障自己的利益,認當時唐朝的權宦爲乾爹,後面在自己壯大之後,爲了自己的軍事利益,毫不毫不猶豫地這位太監。

五代十國時期爲什麼流行“義親”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第5張

例如朱溫安排自己義子朱友恭斬殺唐昭宗,接着朱溫以“弒君”之罪名砍了朱友恭,這個事件告訴世人朱溫與身邊人的義親關係可以因爲利益而隨便拋棄。

例如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後唐,但是在自立皇帝之後,與自己的義兄弟之間沒有處理好關係,因而被義兄弟之一的李嗣源懷恨在心,抓住機會一舉殺了李存勖,李嗣源自己當了後唐第二位皇帝!

3,讓政權無法真正的穩固

當一個政權之主認了多位義親,這些義親在他成立政權期間立下過功勞,再他的政權當中佔據重要位置。

如果她自己還活着,在一定程度上能壓住各大義親,但是他一旦去世,他的親兒子就很難壓制了,但是又不能全部殺掉,否則會讓自己勢力分崩離析,所以只能繼續用利益收買人心,但是這個做法終究不能長久。

畢竟義親們如果能爲自己獲取更大的利益會直接選擇造反,即使不造反也會暗中擾亂政局,這個也是五代十國一直戰亂不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克用在去世前還有很多義子掌握兵權,所以在他親兒子繼位之後,沒法平衡局面,而引發政變,最終皇位被李克用義子奪得!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時期的義親現象,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爲唐朝後期的歷史影響和當時的特殊戰亂環境,加上當時各大具有影響力的人都在發展自己的義親關係,讓很多人們的思想意識裏把義親當作一種很隨意的做法。

甚至很多人爲了利益可以隨意認義親,也可以爲了利益可以無情地拋棄義親,因而這個“義親”現象在當時的整體發展沒有太多正向的意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