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說寧古塔是犯人們的噩夢?披甲人又是什麼身份?

爲什麼說寧古塔是犯人們的噩夢?披甲人又是什麼身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代時,朝廷官員犯重罪時,會被髮配邊疆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那麼寧古塔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披甲人又是誰呢?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寧古塔,最初地址在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因爲努爾哈赤曾在此屯兵,所以被稱爲清朝的龍興之地;康熙年間,遷城到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是邊防重鎮,常年有軍隊駐紮。在清朝,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一般都是朝廷重犯及其家屬,而寧古塔之所以是犯人們的噩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寧古塔這地方很遠,從北京過去有三千多裏,而且道路艱辛,危險重重。寧古塔是清朝最北邊,距離北京有三千多裏,這就意味着,犯人被流放到寧古塔,需要走很遠的路,而朝廷規定必須在六十天以內必須抵達寧古塔,犯人身上又戴着沉重的枷鎖,因此年輕力壯之人還只能勉強支撐,老弱病殘極就有可能在半道上就死掉了。並且,清朝時期很多地方都沒有開發,還是原始森林,犯人在前往寧古塔的路上,常常路過這些地方,那裏野獸經常出沒,運氣不好的人可能會被吃掉。事實上,還有很多犯人餓死在半路上的,因爲押送的官兵不負責提供飲食,難免有些犯人攜帶的糧食不夠,身上有沒有錢買吃的,結果只能見啥吃啥,剝樹皮挖野菜之類的,實在沒啥可吃的,就只能餓死了。

爲什麼說寧古塔是犯人們的噩夢?披甲人又是什麼身份?

《研堂見聞雜記》甚至記載說,犯人在去寧古塔的途中,有時候會遇到一些飲血茹毛的野人,他們十分殘暴,會將犯人搶去吃掉,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再說負責押送犯人的官兵,他們也都不是善茬,經常勒索犯人,尤其是那些官員及其家屬,是他們重點壓榨的對象,犯人們身上的錢財被搜刮走之後,可能就沒錢買吃的,最後的結局也只能是死在半路上了。當然了,如果犯人中有女人,負責押送的官兵自然不會放過,很多女人在途中被侮辱和侵犯,這是常有的事情,女人根本無法反抗,甚至有些女人不堪受辱,最後選擇自盡。總的來說,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多半都死在路上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活着來到寧古塔,即便到了寧古塔了,能不能活下來,也得看運氣。

其次,寧古塔實在太過苦寒,生存環境太惡劣。清朝時期,有個叫做吳兆騫的學者因爲牽扯到科場案,被髮配到寧古塔,他在寧古塔給母親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寧古塔實在太冷了,常年冰封,不是下大雪就是下大雨,是天下最苦寒的地方。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纔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由於寧古塔實在太冷,因此生活在那裏的人很少,也沒有人願意去那裏,除了駐紮在當地的軍隊之外,就只有土著野人和犯人了。之所以要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就是因爲那裏環境太過惡劣,可以起到懲罰作用,有個叫方拱乾的犯人就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可見寧古塔確實不是人待的地方。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犯人們來到寧古塔的第一年,如果無法適應極寒季候,可能會被凍死,等熬過了第一年,可能就會好點了,但物質條件的匱乏,尤其是糧食不充足,也會讓他們疲於應對。

爲什麼說寧古塔是犯人們的噩夢?披甲人又是什麼身份? 第2張

再次,犯人在寧古塔給披甲人爲奴,生活悲慘,飽受壓迫。在清朝,一般被流放到寧古塔之人,多半是犯了重罪的官員,他們先是被抄家,然後全家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當奴隸。犯人來到寧古塔之後,會得到住房、耕牛和土地,但不要以爲這樣他們就可以安生過日子了,其實他們的居住環境很差,辛苦勞作得來的糧食,也都是要上交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留下來作爲口糧。甚至有很多人出身官宦之家,過慣了富貴日子,根本就不會種田種地,這樣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吃飯都會成爲問題,這種強烈的落差感會讓他們感到崩潰,甚至有些人會自尋短見。除了日常勞作之外,犯人還要給官老爺打雜,給披甲人服勞役,比如劈柴餵馬,修建房屋、構建工事,等等,很多都是高強度的體力活,還要被吆五喝六,這樣的日子簡直生不如死。

當然了,也有些犯人來到寧古塔之後,過得比較好,這樣的人一般是讀書人,當地百姓和將士對讀書人還算是尊敬,因此會予以厚待,不讓他們從事體力勞動,而是讓他們當家庭教師,或者從事公文書寫等工作。比如說,前面提到的吳兆騫就是如此,他剛到寧古塔的時候,因爲不會種田種地而心情鬱悶,生活也很艱難,後來寧古塔將軍巴海聽說他很有才,便聘他爲書記兼家庭教師,教授兩個兒子額生、尹生讀書,還給了他很多自由空間,他因此有機會與朋友飲酒寫詩,日子過得倒也不錯。但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只能住在簡陋的草棚裏,缺衣少食不說,還要幹最重的體力活,甚至遭受披甲人虐待,很多人沒等到刑期結束,就死在那裏了。說到這裏,我們不禁好奇,披甲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嚴格意義上來說,披甲人其實就是戍邊將士,但跟正規軍有些許區別。清朝採取的是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兵民一體,旗中之人稱爲旗丁,他們平時耕作,戰時就披甲上陣,當然這只是在清朝前期,後期八旗就不再從事耕作了,而是僱傭他人耕作。

爲什麼說寧古塔是犯人們的噩夢?披甲人又是什麼身份? 第3張

雖然旗下之人都叫旗丁,但旗丁也是有所區別的,按照地位高低,分爲阿哈、披甲人和旗丁。通常所講的旗丁,指的就是滿族人,他們在旗中享有最高地位,是統治階層,對披甲人和阿哈擁有領導權。阿哈其實就是奴隸,是打仗得來的俘虜,以及流放而來的戍邊犯人,這些人主要服務於旗丁和披甲人,是被壓迫的對象,主要由漢人和朝鮮人組成。披甲人就相對複雜了,最開始的時候,旗丁其實就是披甲人,努爾哈赤的先輩和子孫,都曾當做披甲人,駐守在邊境地區保衛家園。後來,隨着後金逐步對外擴張,實力越來越強大,很多滿族其他部落、蒙古人和漢人投靠後金,當時稱之爲降人,他們被編入旗中成爲披甲人,代替滿族人戍邊,但由滿人負責管理。這種類型的披甲人在後金及清朝前期非常多,但隨着清朝戰事逐漸減少,國家逐漸太平,投降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因此清廷會派遣一部分人去當披甲人,包括滿人、漢人等在內。

到了後來,披甲人就泛指那些幫助清朝戍邊的軍人了,各民族人都有,而且是世世代代充當披甲人的,他們常年生活在邊防地區,尤其是滿族的發源地東北地區,更是有大量披甲人存在,前面說到的寧古塔就是其中一個地方。順治時期,在寧古塔設置總管,率兵駐紮在此,負責保護東北安全;康熙時期,在寧古塔設置寧古塔將軍,後來寧古塔將軍移防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留守,但依然是軍事重鎮。在寧古塔戍邊的披甲人,算是最艱苦的軍人之一,因爲那裏天寒地凍,生活艱苦,常常發生叛逃事件,爲了安撫他們,清朝採取了一項措施,那就是將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給他們當奴隸。因此,所謂“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爲奴”,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懲罰犯人,讓犯人遭受身心折磨;第二層是安撫披甲人,讓他們享受犯人的侍奉,從而穩定軍心。披甲人的生活其實很枯燥,因爲並沒有那麼多仗可打,最多就是例行巡邏,因此朝廷就給他們分配了一些其他任務,比如向當地百姓收稅,到庫頁島去收島民上貢的貂皮,等等。當然了,由於清朝封鎖東北,不讓漢人隨意進入,但也不能讓東北發展停滯,所以清廷很樂意將犯人流放到東北,讓他們充當苦力,流放地除了前面說到的寧古塔之外,還有一個地方叫做尚陽堡,在今天的遼寧省鐵嶺市,也是很堅苦的地方。

而犯人作爲披甲人的奴隸,披甲人對他們有支配權,這其實是一項長期福利,因爲被流放到東北的犯人一直都在增加,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永久流放寧古塔的,他們的子女出生之後,也都是披甲人的奴隸,也就是世代爲奴。因爲這一緣故,披甲人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因爲有人幫他們幹活,收入水平也就提升了,他們對清廷也就更加忠心了。這裏說說披甲人的收入,其實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朝廷給的駐軍補貼,乾隆帝時期最高,大約每年二十二兩白銀,糧食十五石,已經是很不錯的了;第二部分就是耕作所得,每個披甲人都管轄一部分土地,這些土地都由阿哈負責耕種,收穫的大部分糧食都歸披甲人所有。我們可以發現,寧古塔雖然是個苦寒之地,但披甲人的待遇還是很不錯的,而隨着大量漢人罪犯的涌入,披甲人的素質在提升,寧古塔也在悄然間發生變化。最開始的時候,披甲人大多都是無知的文盲,給人一種野蠻、落後的印象,這與他們的出身以及所處的環境有關,而他們在對待奴隸的時候,也是比較粗暴的,欺男霸女這種事是常有的,這兩種人之間關係緊張。

爲什麼說寧古塔是犯人們的噩夢?披甲人又是什麼身份? 第4張

但是,清廷不斷興起文字獄,科場案也頻發,因此大量漢人中的讀書人被髮配到寧古塔爲奴,這些讀書人飽讀詩書,有學問有見識,思想覺悟比較高,久而久之就對披甲人和當地百姓產生了影響,讓他們的思想慢慢開化,讀書人也因此逐漸受到尊重。除了前面提到的吳兆騫之外,清朝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名士數不勝數,他們雖然成爲了階下囚,但感染力是巨大的,這種事情在開始上是很常見的。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寧古塔的上層人物,比如說寧古塔將軍巴海,他雖然在馬上是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但下馬之後卻成爲了漢人名士的小迷弟,他鎮守寧古塔二十餘年間,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漢學。受到巴海的影響,他手下的披甲人對讀書人的態度也在慢慢轉變,這當然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大約到乾隆帝執政後期,披甲人逐漸擺脫了野蠻落後的形象特徵,他們的思想逐漸被漢化,很多滿族舊習俗也都被他們拋棄。並且,在一些漢人的帶動下,披甲人不再一昧從事耕作了,而是開始商業活動,在這方面功勳卓越的一個人物叫楊越。

楊越是個讀書人,因爲犯罪而全家發配寧古塔,他剛到寧古塔的時候,無米下鍋,無柴可燒,他便拿出私人物品到街上擺攤販賣,還與當地人用物品換取糧食和柴火,因此成功紮根下來。後來,楊越開始走街串巷,教當地人中原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行商技巧,他甚至與妻子一起開了個糕餅鋪,製作紹興風味的小吃販賣,在當地很受歡迎。楊越還將家鄉給他寄過來的布帛、絲絮拿出來與人以物換物,還教當地人把貂皮和人蔘拿到街上販賣,他的知名度也因此越來越大,很多人都知道他,也喜歡與他交往,向他學習各種技能。當然了,楊越之所以能這麼自由,還在於他是讀書人,受到了披甲人的優待,而在他的影響之下,寧古塔盛產的人蔘和貂皮逐漸打開了知名度,很多京城和盛京的商人開始到寧古塔進貨,寧古塔的商業氣氛就這樣建立起來。到清朝中後期,寧古塔的披甲人還與圖們江對岸的朝鮮人建立了貿易關係,兩國之間每年都要開一次互市,商賈絡繹不絕地往來於兩岸,十分繁榮興盛。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寧古塔開始出現以漢學爲主的官學,驛站也相繼建立,交通條件因此得到改善。

當然了,隨着寧古塔逐漸“現代化”,那裏逐漸不再是犯人們談之色變的地方了,反而是個尋找機會的好去處,還是許多在中原混不下去的漢人的避風港,甚至許多漢人進入寧古塔高層,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佔據重要地位。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披甲人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人了,他們被全盤漢化其實是必然的,這是清廷萬萬沒想到的,但也是喜聞樂見的,畢竟這樣對東北的發展是有好處的,也減輕了朝廷負擔。並且,隨着時代發展,大量東北的披甲人開始分流到新疆和西藏等地,最巔峯時期,八旗中有六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披甲人,這些人守衛着清朝邊陲地區的安全,同時也成爲漢文化的傳播者。總的來說,披甲人的身份有個發展過程,從最開始的野蠻人,變成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的世襲軍戶,但都是受到漢人的影響,由此可見文化的力量有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