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鐵嶺之戰爆發於何時?最後是什麼結果?

歷史上鐵嶺之戰爆發於何時?最後是什麼結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鐵嶺之戰是明末歷史上一場荒誕的戰役,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開鐵之戰,可以分爲開原之戰和鐵嶺之戰兩個戰役。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後金兵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明朝總兵馬林戰死,來自鐵嶺的援兵也被擊敗。後金從這裏掠回的物資器械,運了三日猶未盡。在拿下開原之後,鐵嶺自然成爲努爾哈赤的眼中釘和肉中刺了。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開原陷落,鐵嶺便成爲了遼北的一座孤城,鐵嶺當時是一座衛城,是明朝在遼北僅次於開原的一座重要城堡,素有瀋陽北門鑰匙之稱。在此背景下,明朝和後金(清朝)在鐵嶺一帶再次展開了一場較量。那麼,就鐵嶺之戰來說,孰勝孰敗呢?

歷史上鐵嶺之戰爆發於何時?最後是什麼結果?

首先,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攻佔開原之後,鐵嶺便成爲了遼北的一座孤城,鐵嶺當時是一座衛城,是明朝在遼北僅次於開原的一座重要城堡。所以,在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鐵嶺素有瀋陽北門鑰匙之稱,爲兵家必爭之地。對於明朝來說,在開原失守之後,明朝的一些大臣認爲應該加強鐵嶺的守備力量,以此應對即將到來的後金大軍。因爲李成樑長期鎮守明朝的遼東地區,在女真各部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因此,很多大臣推舉李成樑的後人來鎮守鐵嶺,以此抵抗努爾哈赤的八旗士兵。於是,明朝經略楊鎬和巡撫周永春上書朝廷,將李成樑第三子李如楨調到了遼東。雖然說虎父無犬子,但是,凡事總有例外,比如趙奢就有紙上談兵的趙括。

對於李成樑來說,其第三子李如楨,甚至連趙括都比不上,也即此人不僅沒有實戰經驗,也沒有什麼兵法理論知識,可謂不學無術之徒,這也爲鐵嶺之戰的走向埋下了伏筆。在意識到李如楨的真實能力後,明朝將其調回瀋陽,瀋陽鐵嶺僅120百里,對於明朝的這一安排,已經降低了李如楨的難度,促使其只需要在後方做好支援就行了。但是,讓明朝諸多大臣沒有想到的是,李如楨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在攻佔開原之後,努爾哈赤率五萬大軍殺向了遼北最後一座城堡鐵嶺。在鐵嶺之戰中,努爾哈赤擁有兵力上的優勢,當然,明朝也擁有城池所構建的防禦優勢。

在後金大軍包圍鐵嶺城之後,鐵嶺衛的守將李克泰、俞成名立即將這一情況通知到了李如楨。對此,如果李如楨可以及時支援的話,無疑可以守城的明朝大軍前後夾擊,以此擊敗後金大軍。但是,李如楨畏敵如虎,錯失了這一戰機。不久之後,努爾哈赤正式攻城,雖然喻成名、李克泰等明朝將士全力抵抗,但是,一方面因爲八旗士兵佔據兵力上的優勢,另一方面,努爾哈赤提前在鐵嶺城內安插了奸細。等到明朝將士全力抵抗的時候,這些奸細趁機打開城門,幫助後金士兵成功攻破明朝的鐵嶺衛。在後金大軍攻入鐵嶺衛後,喻成名、李克泰、吳貢卿等明朝將領相繼戰死沙場。

歷史上鐵嶺之戰爆發於何時?最後是什麼結果? 第2張

最後,根據《明史》、《清太祖實錄》等史料的記載,在鐵嶺之戰中,明朝士兵陣亡4000多人。比較有意思的是,等到戰事基本上結束時,李如楨才姍姍來遲,到達了鐵嶺。對此,這位“名將之子”自然不敢和清太祖努爾哈赤爭鋒,於是在距城十五里處安下營寨觀望。在努爾哈赤率兵迎敵後,李如楨嚇得急忙撤軍,可謂潰不成軍,讓鐵嶺之戰草草收場。綜上,在鐵嶺之戰中,雖然明朝擁有喻成名、李克泰、吳貢卿等英勇的將士,但是,因爲後方支援的不及時,最終沒有成功守住鐵嶺衛,從而最終兵敗如山倒。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後金(清朝)來說,在奪取開原、鐵嶺等城池之後,無疑拉近了自己取代明朝、入主中原的距離。雖然努爾哈赤最終沒有能看到清朝大軍入關的景象,但是,正是努爾哈赤的攻城略地,爲清朝入關奠定了良好基礎,所以其享有“清太祖”的廟號。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