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西安爲什麼會逐漸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解密:西安爲什麼會逐漸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有五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六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和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北京)的說法。

無論是五大古都、六大古都還是七大古都,都有西安,爲什麼西安會失去都城的地位呢?中國古代歷代都城的變化體現了怎樣的規律呢?

周、秦、漢、隋、唐都是定都在西安或是洛陽的大一統王朝,有的朝代還有兩個都城,即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但是在隋朝的時候,長安已經不適合作爲都城了。

中國近4000年氣候的變化體現了一個由中原期向近海期變化的過程,而南宋是這個變化的節點。根據氣候學家的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來,中國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乾燥,這在中高緯度地區更加明顯。特別是東南季風由於受距離遞減規律的影響,在西北影響越來越小,西北地區氣候大陸性增強,變得更加乾燥,水資源越來越匱乏,呈現出一種不可逆轉性和不可迴歸性。

西漢和唐代總體來看,都是比較溫暖溼潤的朝代,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相對較好,長安成爲這些朝代的政治中心首先就是由這個大的自然環境背景決定的。

隋、唐兩代都是長期定都在長安,然而由於西北氣候越來越乾旱,關中地區的糧食生產出現不穩定的現象,關中的物產已經不能維持一個大都城的需要。長安周邊的關中地區已經不能供應都城的生活物資了,所以隋朝修建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把關東和江南地區的糧食運送到長安。

解密:西安爲什麼會逐漸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大運河只能把糧食運到東都洛陽,所以唐代的皇帝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洛陽的,隋唐其實都是兩京制,東都洛陽,西都長安)

從河南、湖北進入陝西,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地勢,所以漕運相當的困難,沿渭水逆流而上,中途經常會遇見砥柱,運送糧食的船隻往往說翻就翻,一隻船翻了,整船的糧食就沒了。那爲什麼不走陸路呢?用馬和牛拉的車來運送糧食,一車能拉多少?數量相當有限。另外陸路也不好走,行動速度慢,俗話說夜長夢多,有時候走陸路還會遇到盜賊,糧食損失量更大。

唐代以前的秦漢時期,關中地區的糧食基本上是可以供應長安的,只有糧食以外的特產物資才需關東或江南地區供應,對於國家財政來說並不是一個太大的負擔。到了唐代,依靠漕運和東都洛陽,能勉強維持長安的首都地位。可是到了宋朝,長安再也維持不住都城地位了。

從五代開始,開封已經成爲政治中心了,五代有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除了後唐定都洛陽以外,其餘的都定都在開封。因爲開封位於汴河附近,漕運的中心點,船隻可以直接到達,交通運輸十分的方便。但是開封易受黃河氾濫的影響,並且無險可守,所以開封作爲都城也不是十全十美。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第二年9月,他召集羣臣商議定都之事,當時有幾個地方在考慮之中,分別是長安、洛陽、開封(當時稱北京)、北平(今北京)、臨濠(今安徽鳳陽)。朱元璋希望定都在自己的老家鳳陽,但是經過劉基的極力勸說,最終下定決心定都南京。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其實有很多顧慮,南京地處東南沿海,從戰略形式上來講,無法做到統御全國的作用,難免有偏安的態勢。

另外北方遊牧民族蒙古對中原虎視眈眈,一方面需要重兵防守北方長城一線,另一方面還需重兵防禦都城南京,軍事力量兩頭重,掌握重兵的邊關將領萬一來個倒戈相向,揮師南下,南京不就很危險嘛,其實後來的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是因爲他掌握了邊關重兵。

後來,朱元璋想效法漢唐舊制,定都西安。1391年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考察,爲遷都長安早作謀劃。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長安的計劃。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取得皇位,就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北京同樣需要漕運,但是相對長安來說,漕運的距離要短一些,並且江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地勢都差不多高,並不需要逆流而上,而且定都北京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禦北方少數民族騎兵南下的作用。

1391年是西安再次成爲首都的機會,沒想到這一次機會失去了。希望關中平原以後能夠建設的越來越好,西安不會再次失去成爲首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