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和尊號如何訂立

歷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和尊號如何訂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爲“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從漢武帝劉徹正式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至清宣統3年,前後共經歷2051年中,我國曆史上建過600多個帝王號。又據統計,我國史籍中的年號達800多個。

廟號和諡號都是在帝王死後纔有的。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爲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秦朝是短命的王朝,秦始皇死後還沒有來得及立廟號就滅亡了,因此秦沒有廟號。

歷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和尊號如何訂立

漢承商周之制,如劉邦死後其子爲其立廟,稱太祖廟,後世稱劉邦爲漢太祖。劉邦溢號爲高帝,所以也稱漢高祖。 自漢以後,歷代帝王的廟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則,一般開國皇帝的廟號大多稱太祖、高祖或世祖,開國以後的皇帝依所尊而定,一般稱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等。因此,各個朝代帝王的廟號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有把朝代名加上,才能區分清楚。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爲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諡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諡在一段時間內仍存在。諡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衆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唐宋時期爲諡法發展時期。諡法一方面成爲封建帝王尊大諡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爲駕馭羣臣的褒貶手段。武則天時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兩字諡號的舊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諡美的先例。宋代皇帝諡號比唐時更加諡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諡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諡號多以“文”字爲榮,終宋之世,諡號爲“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爲“武”者僅二十人。 明代皇帝諡號爲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諡號爲: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康熙帝的諡號爲: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尊號是爲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爲諡號。尊號一般認爲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爲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爲“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爲“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餘字之多。

歷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和尊號如何訂立 第2張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諡號或年號。一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諡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諡號。另外,在古籍中,對一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諡號。如稱岳飛作嶽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有關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諡年諱諡》、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諡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