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古代皇帝的諡號和廟號區別在哪裏?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古代皇帝的諡號和廟號區別在哪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帝諡號和廟號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古代皇帝死後,一般會被封諡號和廟號。在唐宋以前,皇帝死後大部分都是稱其諡號,但在唐宋以後,基本上都要沿用廟號。例如李世民的廟號爲唐太宗,諡號爲唐文帝,我們一般還是習慣稱呼李世民爲唐太宗。而漢朝皇帝劉徹,他的諡號爲孝武皇帝,廟號爲漢世宗,我們則更習慣稱他爲漢武帝。爲何到了唐宋以後,對已逝去皇帝的稱呼從諡號變成廟號了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古代皇帝的諡號和廟號區別在哪裏?

秦朝之前是稱爲王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認爲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自稱始皇帝, 以後沿襲下來就都稱皇帝了,某某帝是諡號,某某宗某某祖是廟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爲“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爲數衆多的家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唐朝以前,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自唐朝始,每個皇帝死後方纔都有廟號。

諡號是人死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相傳始創於西周成康時期,由周公旦所確立。唐朝以前,每個皇帝不一定都有廟號,但都有諡號,因此唐以前帝王多稱諡號,唐至元代皇帝多稱廟號。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爲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爲“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古代皇帝的諡號和廟號區別在哪裏? 第2張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而明清時期,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爲明清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這其中只有兩個例外:一是明英宗朱祁鎮,他即位之初取年號“正統”,后土木堡之變中這位皇帝被瓦剌軍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繼位(明代宗),改元景泰。朱祁鎮於景泰八年復辟,改元天順,直至他死去。二是清太宗皇太極,他即位時仍爲後金的大汗身份,建年號“天聰”,後於天聰十年(1636)稱帝,改國號“金”爲“大清”,改“女真”爲“滿洲”,改元“崇德”,這是清代唯一的一次君主在世時改元。至於清穆宗年號由“祺祥”改爲“同治”,因爲前者並未正式確立爲年號,故不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