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晚清重臣琦善看法:認爲不改變習慣抵禦不了洋人

晚清重臣琦善看法:認爲不改變習慣抵禦不了洋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晚清大臣琦善是個倒黴的角色,1840年林則徐在廣東繳煙引起戰爭,他臨時接任,實在是爲林則徐擦屁股。他經過外交、戰爭的雙重努力後,發覺對抗之不可行,自作主張與英國簽訂了求和的《穿鼻條約》,已是在當時情況下所能達到的損失最小的結果。但朝廷那時候尚不理解己方和對方的真正實力差距,認爲琦善此舉是賣國求榮,將其鎖拿解京,查抄家產,發軍臺。後來英國炮艦北上,連下吳淞、上海並佔領鎮江,此時朝廷才知對方厲害,經反覆談判簽下《南京條約》,其實與琦善之前的主張並無多大區別。

當時的皇帝道光事後明白錯怪了琦善,又重新起用他,讓他做了駐藏大臣,後又任過四川總督、陝甘總督等。琦善最後病死於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

琦善擔任駐藏大臣期間,偵辦過一個外國人擅闖藏區的案子,被扣的外國人叫古伯察,是個法國神父。古伯察後來在回憶錄中寫下了他與琦善的一段交往,其中提到了琦善對鴉片戰爭、對政局、對中外政治制度的看法,現在讀起來頗有意思。

在古伯察的描述中,當時六十多歲的琦善是他們“在中國人中所遇到過的最爲莊重、最爲和藹可親和最爲才華橫溢者”,他喜歡誇耀自己對西方文化和歐洲事務的瞭解,喜歡當衆闡釋自己關於西方的知識,但當被提到他的短暫的兩廣總督經歷時,他表現得很不自然。

晚清重臣琦善看法:認爲不改變習慣抵禦不了洋人

在他們彼此熟悉之後,琦善向古伯察打聽義律(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的商務代表,在當時起大使的作用)的消息,他對義律頗爲讚賞,也很爲對方的遭遇擔憂,他說:“義律心腸很好,但他不會做決定。他被處死了還是被流放了?”當古伯察告訴他英國並沒有中國這樣的制度,失敗的官員僅僅下臺即可時,琦善很感慨:“你們的官吏們比我們幸運。”“我們的皇帝不能知道一切,但他卻判決一切,而任何人又從不敢對他的行爲說三道四。如果皇帝說這是白的,那麼我們就要跪下來說‘是,這是白色的。’如果他接着指着同一物品說‘這是黑色的。’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跪下並回答說:‘是,這是黑色的。’皇帝可能會對有膽量指出錯誤的人這樣講:‘你說得對。’但他同時便令人將此人絞死或者斬首。”“我們不像你們有個‘衆頭議’(指衆議院)。如果你們的皇帝逆正義而行,那麼你們的衆頭議會出來阻止他的旨意。”

琦善還講了1839年皇帝如何處理與英國人的重大交涉事件。皇帝召集了包括他在內的軍機處八名中堂,向他們介紹了南方發生的事情。他對他們說,有些來自西方的海上冒險家們表現出了反叛和不服皇名的事件,應緝拿他們並嚴懲不貸,以便對所有那些試圖模仿他們不端行爲的人做出儆戒……皇帝表達了其觀點後,就詢問軍機處的意見,四名滿族中堂馬上跪倒奏道:“喳!主子的吩咐。”四名漢族中堂也馬上跪倒並奏道:“是!皇帝的天恩。”除此之外,再未補充任何話。

琦善說,他個人堅信中國人無力抵抗歐洲人,除非是改進武器和改變古老的習慣。但他從來都小心謹慎地不敢向皇帝呈奏,因爲當這一上奏不準時,他就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