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臣:孫寶琦的生平簡介

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臣:孫寶琦的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寶琦(1867-1931) ,字幕韓,晚年署名孟晉老人。浙江杭州人。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臣、外交家。

自幼好學。以父蔭任戶部主事,後改任候補直隸道員。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隨光緒帝至西安。1901年任駐德、澳、法等國使館隨員。1902年7月,升任出使法國大臣。1905年回國,署順天府尹。1907年4月,出使德意志,籌措討還青島事宜。1908年回國,充幫辦津浦鐵路大臣。1911年任山東巡撫。當年爆發辛亥革命,在山東宣佈獨立,後又取消獨立。 1913年9月,任袁世凱北京政府外交總長。1914年2月兼代國務總理。 1914年5月辭去國務總理,專任外交總長(次長曹汝霖)。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支持袁世凱中立政策。1915年1月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辭去外交總長(陸徵祥接任),任審計院長。 1916年4月任財務總長,6月兼漢冶萍公司董事長。1919年任招商局董事會會長。1920年春任經濟調查局總裁(稅務督辦)。1922年1月任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會長;同年4月任外交部太平洋會議善後委員會副會長。

1924年1月15日經總統曹錕提名,國會通過,任國務總理兼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提出"奉行憲法"、"和平統一"的施政方針。任內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向德國索賠成功。 當年7月2日,因與曹錕嫡系財政總長王克敏不和,提出辭職。由外交總長顧維鈞代理國務總理。 1925年2月被段祺瑞任命淞滬商埠督辦;同年8月,被任命爲駐蘇聯大使,未就。1926年任中法大學董事長。1931年2月在上海去世。

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臣:孫寶琦的生平簡介

1902年至1905年,孫寶琦出任駐法公使,後還兼任駐西班牙公使。在歐期間,他用心考察列強政情,參觀兵工廠、機器廠,思想日趨維新。1904年,他上書清廷,倡言立憲,成爲清朝大臣中第一個明確提出"立憲"的人。其時,有一湖北籍留德學生王發科,因參加興中會被另一滿族留學生以言語威脅。王發科膽小怕事,遂與湯薌銘合謀盜取了孫中山的文件包,內有機密文件和興中會會員名單。二人如獲至寶,交至駐法公使館以求"戴罪立功"。不料,孫寶琦不僅沒有嚴查,反而叱令二人將文件包送還,還派人密函孫中山"危險速逃"。孫寶琦思想之進步,由此可見一斑。

1905年年底孫寶琦歸國,即署理順天府尹。1907年任駐德公使。當時德國正欲交好中美,共抗英日,孫寶琦即奏請清廷藉機收回青島主權,後知收回青島無望,於1908年辭職回國。

孫寶琦與奕劻是姻親,1909年10月,受奕劻推薦,孫寶琦得任山東巡撫。上任不久,他即大展身手,開始立憲活動,還向德國收回了部分鐵路路權,爲時人所稱頌。

辛亥革命爆發後,孫寶琦順應民意,於1911年11月13日宣告山東獨立,任山東都督。同時他又向朝廷解釋是"奏請獨立",目的是應付時局,伺機恢復。11天后,袁世凱以強硬手段迫使孫寶琦宣佈取消獨立。經此大變,孫寶琦心力交瘁,告病辭職。

晚清至民國時期重臣:孫寶琦的生平簡介 第2張

1912年冬,袁世凱委任孫寶琦爲考察日本實業專使,出使日本,以示友善。第二年,又起用孫寶琦爲外交總長,取代陸徵祥處理中俄外蒙問題。1913年11月5日,兩國簽署《中俄聲明文件》,埋下了外蒙古脫離中國的惡果。

1914年,孫寶琦連任徐世昌內閣外交總長,併兼代國務總理。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機拋出"二十一條",孫寶琦拒絕接受日本要求,遭到反對後,主動辭去總理職務。之後,孫寶琦先後擔任過財政總長、稅務督辦等職務,周旋於北京官場。一戰結束後,他聯合各界人士,發起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收回租界運動。

1923年,曹錕賄選成爲總統,爲收買人心,他在1924年1月授意衆議院推舉孫寶琦爲內閣總理。7月,因孫寶琦反對金佛郎案與財政總長王克敏發生衝突,被迫辭職下臺。孫寶琦此次擔任國務總理,不過短短半年時間。

1925年8月,北京政府任命孫寶琦爲駐蘇第一任特命全權大使,成爲民國外交史上第一位駐外大使。後因經費問題遲遲不得到任及中蘇關係發生動盪,孫寶琦在1927年3月辭職,正式退出政壇。

1927年,孫寶琦赴天津靜養,並從事慈善文教活動,1928年,定居於上海。晚年的孫寶琦爲人清廉,樂善好施,但他舉債投資失敗,生活終究拮据起來。1931年2月3日,孫寶琦胃病發作,醫治無效,在上海病逝,享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