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有何優勢和劣勢?

解密: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有何優勢和劣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四庫全書》比《永樂大典》強,一般的理由是《四庫全書》的部頭比《永樂大典》大,而且大得多。

但也有不少人認爲“《四庫全書》怎可和《永樂大典》相提並論!”,主要原因是乾隆編《四庫全書》時“寓禁於征”,並認爲乾隆編《四庫全書》是對中華文化的一次變相的浩劫。相反,明朝永樂皇帝編《永樂大典》,對所收錄的書“一字不加刪改”。所以有人進一步認爲“乾隆皇帝與永樂皇帝不同,沒有兼收幷蓄的胸懷”。

清朝統治者編《四庫全書》的確出於維護統治的目的毀、禁了不少書,不能不說清朝當時的統治者的確有他們狹隘的一面。

但是,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編書目的。

兩帝編書都有顯示自己對文化的重視、藉以籠絡士人、炫耀文治的目的,區別在於:永樂皇帝編《永樂大典》是爲了方便自己檢索,成書之後作爲皇家藏書藏於深宮,一般是密不示人的,但不會因此達到對百姓的政治目的。

乾隆皇帝編《四庫全書》後抄了7部,“北四閣”的4部藏在皇宮和皇家園林中,大臣、翰林經批准可以前去查閱;“南三閣”則准許一般士子赴館閱錄;還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傳佈士林。

乾隆編《四庫全書》時毀、禁書,一方面是因爲清朝作爲少數民族統治中國,比明朝多了民族問題這個敏感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部書不是僅僅編給自己看的。但是卻是想讓人看了之後覺得沒有不對,似乎是就該做他們的奴隸,而不是應該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沒有自由的言論。

解密: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有何優勢和劣勢?

季羨林先生評價《四庫全書》:“嘉惠學林,功在千秋。”,《四庫全書》一個很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是打破了私人藏書、密不示人的侷限,使當時的讀書人也能從這個文化大工程中受益,同時也受到愚化。

由於清朝把對其統治不利的書排除在外,產生了“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魯迅語)的後果。

《四庫全書》收書和毀書數量:

先說收書:《四庫全書》有不同版本,收書數量略有不同,第一份告成時收書3461種,79309卷,後來的文津閣本收書3503種、79337卷。

再說毀書:編《四庫全書》毀、禁書數量不同專家給出不同數字,大致毀、禁、改書也達到3000餘種。

乾隆把天下書收集來,一半毀了、一半收入《四庫全書》。而且不僅毀書,還藉此大行文字獄。以至於“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矣。

事實上,當時清廷徵集到的書總共12237種,除了被收錄和被毀禁外,那些編纂者認爲價值不大的書,僅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這些存爲書目的書是不允許留存和傳播的,雖然沒有明毀明禁,卻不允許收藏,之所以只存個書目,不過是爲了以示這些書知道就好,沒有必要看罷了,實際上真的沒有必要麼?

明末清初的科技科學著作都被付之一炬,明代《軍器圖說》羅列了各種火器,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等,卻被焚燬。《崇禎曆書》《天工開物》等決定着中國科技的一系列著作統統被毀,以至於後世之中華,不識不知科技爲何物,積貧積弱。《軍器圖說》的那一句“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成了對滿清修《四庫全書》最大的嘲諷。

與《永樂大典》相比,相差何止毫釐?雖然《永樂大典》並沒有向民間推行,但是它裏面有的東西,民間都有,縱使不讀,也不會存在你想知道的而沒辦法知道。但是《四庫全書》就不一樣了,推行的目的也不過是爲了想讓人知道他想讓你知道的,你自己想知道的一些,他不想讓你知道,你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全書都沒有,那麼這個東西就不存在,或者沒必要存在。

正像文人魯迅在批評明清和民國文人時表示:“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爲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爲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爲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爲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爲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