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國能夠做到“代代皆明君”的原因是什麼?是運氣好嗎

秦國能夠做到“代代皆明君”的原因是什麼?是運氣好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秦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一提起戰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便就是由齊、楚、燕、秦、趙、魏、韓這七個國家吧。

不少人總是在感嘆秦國的“運氣”真好,不僅對手都是一羣“糊塗蛋”,自己也是“代代皆明君”,這纔有了最後秦王政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出現。

可是,秦國“代代皆明君”,真的只是因爲“運氣好”?

或許,你該瞭解一下這段歷史……

秦國能夠做到“代代皆明君”的原因是什麼?是運氣好嗎

我們都知道,在春秋時期曾經先後稱霸過的齊、楚、晉、越等國都曾先後衰落,進入了一段疲軟時期,其中晉國更是因爲卿族坐大,晉君被徹底架空,最後走向了分裂。作爲曾經也曾稱霸中原的秦國,自然也不例外。

在進入戰國時期(本文以公元前475年爲春秋戰國的分界點)之後,秦國的第一任國君(戰國時期秦國的第一任國君,不要誤解)是秦厲共公,他在位期間秦國南征北戰無往不利,連連擊敗北方強國義渠以及南邊的蜀國。可在他死後,他的長子秦躁公、次子秦懷公卻是“虎父犬子”,全然沒有明君氣象,使得秦國政治黑暗,國力日益衰敗,衆庶長擅權,把持朝政,已然威脅到了秦君君權。

公元前425年,衆庶長聯合大臣發動政變,逼死了秦懷公,改立其孫嬴肅爲君,是爲秦靈公,秦國最黑暗、最衰敗的時期——“四代亂政”就此拉開了序幕。

次年,秦靈公之子嬴師隰出世,這便就是後來的秦獻公。

此時的秦國國政仍舊由庶長們把持,秦靈公手中並沒有多少實權。在秦國東邊的晉國卿族魏氏,見到秦國國內如此情況,便發起了對秦國的進攻,兩軍激戰於少樑,在苦戰了近兩年之後,秦軍大敗,魏軍佔領少樑地區,並且以此爲據點蠶食秦國的河西之地。

秦國能夠做到“代代皆明君”的原因是什麼?是運氣好嗎 第2張

秦國的庶長們見到魏氏實力強勁,便不願出兵與魏氏交戰收復失地,只想着沿着黃河修築防線,阻止魏軍西進。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病重,在彌留之際,他將自己年僅九歲的兒子嬴師隰託付給了叔父嬴悼子,希望他能夠輔佐嬴師隰直至親政,隨後便撒手人寰。

讓秦靈公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這位叔父在自己屍骨未寒之時,便與秦國把持朝政的庶長勾結,自立爲君,是爲秦簡公,自己年近九歲的兒子嬴師隰卻被迫流亡他國!

秦簡公即位之後,爲了收復河西失地,於公元前413年主動出擊,攻打魏氏,結果卻被以逸待勞的魏軍痛擊。

公元前408年,吳起出任魏氏西河守將,率軍對秦國發起進攻,秦簡公指揮秦軍應戰,皆屢戰屢敗,最後只能退守洛水,至此,魏軍佔領了秦國河西之地全境,秦國只能龜縮在洛水以西、隴山以東,秦嶺以北的狹小地塊,以此苟延殘喘。

公元前389年,秦簡公之子秦後惠公調集舉國之兵,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向魏國發起了進攻,吳起以五萬尚未經歷大戰的魏武卒迎戰,兩軍交戰於陰晉。吳起指揮魏武卒重創秦軍,取得了陰晉大捷,使得魏武卒之名從此聞名於天下。

秦國能夠做到“代代皆明君”的原因是什麼?是運氣好嗎 第3張

而另一邊,秦惠公遭此慘敗之後,心情鬱結,不久便抑鬱而亡,他年僅兩歲的兒子即位,是爲秦出公。

此時,秦靈公之子嬴師隰已經流亡魏國足足二十九年了,因爲秦出公年幼,其母臨朝聽政,使得秦國國政愈發混亂,引起了秦人的強烈不滿,嬴師隰趁此時機挑起了秦出公母子與秦人的矛盾。

秦人本就對嬴師隰的遭遇感到同情,加上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公祖孫三人更是執政能力低下,秦國急需一位極有作爲的君主,於是,秦人便想到了流亡別國的嬴師隰。

公元前385年,嬴師隰從魏國回到了秦國,受到了秦人的熱烈歡迎,庶長改擁立嬴師隰爲君,是爲秦獻公。在秦獻公的治理之下,秦國結束了“四代亂政”的混亂局面,秦國國力有所提升。

也正是從秦獻公開始,到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直至秦王政,秦國有了“代代皆明君”的“好運氣”。

不過,這樣的“好運氣”,是源於秦人體驗到了亡國的危機,體驗到了“落後就要捱打”,秦國君臣也開始勵精圖治,這纔有了無數秦人爲了秦國霸業前仆後繼,最後橫掃六國,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