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鑿壁偷光和憫農的主人公最終都是結局?真是人心易變

鑿壁偷光和憫農的主人公最終都是結局?真是人心易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李紳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課本上經常會提到許多名人的事蹟,或者要學習他們的作品,而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是積極向上的,堪稱“正能量”典範。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些人離開課本,在真實的歷史上卻不再是正面人物,而是搖身一變成了令人厭惡的壞人,最典型的就是匡衡和李紳這兩個人了。

第一位匡衡,他是誰?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大臣,於漢元帝朝位至丞相。匡衡出身寒門,他家中世代務農,在漢朝察舉制這樣的體系下,發跡是很困難的,但他目光長遠,再辛苦也要讀書,沒錢就去替人幫工掙錢,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獲得了在當時的博士門下學習《詩經》的機會。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他非常珍惜,勤奮刻苦到了極致,我們熟知的“鑿壁借光”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他人生的這一階段中。勤奮又有天賦,匡衡的學問一日千里,年紀輕輕就因對詩經的理解獨到透徹而知名,當時學界有云“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這是極高的評價,非常難得。

鑿壁偷光和憫農的主人公最終都是結局?真是人心易變

匡衡雖然在學問上出了名,但在求取官職上卻不怎麼順利,一連考了九次才成了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不過過了這一難關,他就像是游魚歸海,更加大放光彩,就連當時還是太子的漢元帝也對他很有好感。匡衡以《詩經》發跡,也將其運用在自己的政治方面。

比如說他就曾用《詩經》中上行下效的道理對元帝說:“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慾之路”勸元帝不要過於奢靡,而且要親近賢臣,不然會妨礙到真正的有德之人。同時他還積極推行教化,弘揚仁和之風。這些行爲令元帝和朝野上下都十分欣賞他,最終一步步,這個寒門出身的學子成了當朝丞相。

這位匡丞相也做了不少好事,但是在官場中混跡多年,竟然也丟失了自己的本心。《漢書》記載:“初,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爲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不敢言。”當時宦官石顯爲中書令,此人將朝中搞得烏煙瘴氣,但元帝寵愛,竟無人能動他分毫,就算是加重賦役、剝削百姓也沒人管得了。匡衡一開始不是沒有上諫過,可他的聲音如泥牛入海毫無迴應,久而久之他也不再鬥爭,而是開始阿諛奉承起來。

鑿壁偷光和憫農的主人公最終都是結局?真是人心易變 第2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匡衡也同樣變得貪婪。漢元帝封他爲樂安侯,封地爲三十一萬畝,但他卻利用郡圖上的錯誤,擴大封土四萬多畝。後來此事敗露,元帝大怒,他也被免爲庶人。清白大半生最後卻因糊塗、貪得無厭而壞了名聲,實在是得不償失啊。

第二位李紳,光說名字可能還比較陌生,但要說他的詩作《憫農》,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自小就被拿來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要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就是這樣一位對下層民衆有着真切的同情心、悲憫心的人,最後竟然也變了樣子

李紳字公垂,唐朝宰相、詩人,他出身不低,家中頗有淵源,他是中書令李敬玄曾孫。不過就算出身高貴,但就像我們前文說的那樣,他對下層百姓非但沒有鄙夷,反而會爲他們生計艱難而哀痛。有這樣的“憫農之心”怎麼愁不會是一個好官呢?但可惜的是,李紳步入仕途飛黃騰達後,一顆“憫農之心”卻完全喪失了。

隨着地位不斷升高,他的生活作風也“漸次豪奢”。據說他一餐的耗費經常多達幾百貫甚至上千貫,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鉅款,放在尋常百姓家怕是要驚掉大牙。他在淮南節度使時非但不關心百姓疾苦,反而變本加厲的剝削壓迫,在他治下的百姓苦不堪言,許多人忍無可忍只得倉皇渡江淮逃難。當時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人都對他的種種行徑十分不喜,紛紛作詩諷刺。

鑿壁偷光和憫農的主人公最終都是結局?真是人心易變 第3張

這其中最著名的應當是劉禹錫在任蘇州刺史時寫下的《贈李司空妓》,這首詩是他應邀參加時任揚州節度使李紳安排的宴會後寫的,全文爲: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前兩句極言場面宏大,奢靡享受,後兩句話鋒一轉,直說李紳見慣了這樣的場面,驕奢淫逸十分快樂,可我卻是肝腸寸斷,痛苦又憤恨。

這位令人不齒的李紳雖然死前風光,身後事卻不光彩,因他貪圖享受、生活奢靡、爲官殘暴不仁,最終被定性爲酷吏,一朝丞相死後,他的子孫後代竟然 “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也算是罪有應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知這些人在暮年有沒有回想起年輕時的一腔熱血呢?或者是回想起來卻已是泥足深陷,無法自拔呢?一朝得勢,被權力和財富衝昏了頭腦,所以一顆赤子之心多麼重要,想必已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