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君和國有什麼區別 古代大臣忠於“君”還是忠於“國”

古代君和國有什麼區別 古代大臣忠於“君”還是忠於“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大臣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應該忠於“君”,還是忠於“國”,二者的差別是什麼?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諸葛亮的人生格言,也是無數忠誠名將想要持之以恆的座右銘。

很多人爲了這句話,不惜一切代價拼命努力,到最後他們生死道消,但留下了偉大的名聲,流傳於萬古。不過就在大家爲了這個座右銘奮鬥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疑惑,既然要奮鬥,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麼我們效忠的對象到底是誰呢?

當年三顧頻煩天下計,使得諸葛亮鞠躬盡瘁,成爲千古美談。那麼,諸葛亮到底忠於國家還是忠於君主呢?兩者的差別又何在呢?這一點可能大家都沒有想過。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國與君的差別,來看一下我們中華民族的忠誠概念。

一、早期的國與君

最早出現國家制度是在大禹的兒子時代開啓,私人傳承製度,國家基本規模在那一時期形成。隨後到了西周王朝時期,周天子把這些規章制度明確化,並且當成法律條文來執行。但惋惜的是由於統治能力過差,還有制度過於粗糙,因此周天子無法管理天下,只能採取封國的形式來進行。

在這一時期裏面,周天子作爲衆星拱月的月亮是全天下的君主,被稱爲天子。而其他的那些與周天子有的是人關係的諸侯王,他們開始建立起自己的國家,於是就有了早期的諸侯國。

呂思勉先生把這一時期稱爲封邦建制時代,而且在中國古代制度史中強調,這一時期的國家結構非常鬆散,對於國家的忠誠和對君主的忠誠其實本質上是一統,但又有點對立的,還沒有明確出概念。

因此在那一時期裏面,所有的人都明面上效忠於周天子,但每一個人卻都臣服於自己的國家。所以如果要詢問,自西周以來到春秋戰國時代,大家到底忠誠君主還是忠誠國家呢?

古代君和國有什麼區別 古代大臣忠於“君”還是忠於“國”

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周天子是一個象徵,國家是他們的根基,大家可以隨意的切換忠誠度。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了百家爭鳴和縱橫捭闔。

二、君主制度之下的君與國

後來,秦始皇打破了這種模糊的國家結構,建立起來更加具有嚴密組織性的國家,被現代稱爲君主制度大一統政權。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君主與國家正在進行融合,但又突出了君主的重要性。

秦始皇認爲,天下是君主的,君主是神聖的,是除了上天以外最強大的人物。所以忠誠於君主成爲了首要議題,大家應該無條件的信任君主,服從君主,甚至爲了滿足君主的利益,可以拋棄國家的利益。

可以說,在這一時期裏面,一個人等同於一個國家,君主的喜怒哀樂變成了國家的臉面與尊嚴,成爲了帝國臣民心目中最重要的事情。

雖然秦始皇當年搞個人崇拜已經演化到了極致,但這裏面也遇到了問題,那就是當一個人等同一個國家的時候,雖然能夠最大效率的統治天下,穩固四方,但是卻無法撐過個人的壽命的限制。

古代君和國有什麼區別 古代大臣忠於“君”還是忠於“國” 第2張

因此,當一個被神化到極致的君主死去以後,那麼第二位皇帝上臺的時候必然會導致巨大的政治經濟心理上的動盪,第一代皇帝神化的有多麼強烈,那麼第二代皇帝登場是權力的波動就有多麼嚴重。所以當年秦始皇倒臺以後,秦二世很快就把國家給搞垮了,即使他的統治時間還沒超過三年。

三、忠於君?忠於國?

不過慶幸的是,雖然秦始皇和他的後人的努力失敗了,但是後來的君主卻找到了平衡點。

皇帝雖然神聖不可侵犯是上天的傳承之人,但是皇帝也制定了法律制度,甚至讓這些制度形成一種傳統,連自己都不能對抗,這樣皇帝與國家就完美的結合了。

理論上來說,皇帝幾乎等同於國家,但國家的利益已經高於了皇帝,這樣最大限度的約束了君主的個人權力的放縱,還有權力更新換代過程中的動盪。

不過即使這麼做了,但裏面還是有漏洞,因爲在5000年曆史裏面,不僅僅君主會在一家一姓手中更迭,而且還會在不同的國家之間變遷。例如,秦王朝毀滅以後還有個漢朝,漢朝之後還有唐代。這就使得人們開始陷入到一個終極大思考,到底是忠誠於國家還是忠誠於君主?

平心而論,這個問題是秦始皇都沒有想到的,因爲他覺得自己的王朝肯定是一代人無限的傳承下去,自然就不需要擔心有什麼糾結,所有的知識分子和老百姓無限忠誠於皇家就行。

但惋惜的是,面臨着王朝的更迭,大家的忠誠在無數次的變更主人的背景之下,就會產生一種對自我的反思,甚至懷疑。

很明顯,如果忠誠於君主的話,那麼當前一個王朝的皇帝去世的時候,接下來所有的人都應該集體自殺,陪着皇帝一起離開,歷史上的伯叔二人寧肯餓死不吃周粟的故事就是如此。

但如果這麼做的話,雖然保持了高度的忠誠,但代價就是每一次更新換代就必須要從頭開始,這會使得中原王朝從無到有的建設週期變長,這樣不僅使得新任統治者痛苦,也會讓老百姓加深苦難。

但如果我們忠誠於國家的話,那麼這個天下就已經失去了一個核心力量。例如我們看小說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所謂的超脫於國家之外的執法者組織,任由天下打打殺殺,他們只是維持天下不毀滅。

古代君和國有什麼區別 古代大臣忠於“君”還是忠於“國” 第3張

雖然這樣的做法在小說裏面看起來非常的不錯,但如果放到中國歷史的實際中,那麼只會使得一個國家的生存週期非常短暫,老百姓會時時刻刻處在天下大亂之中。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年大漢王朝剛建立的時候,如果每一個人都根本不理睬劉邦,只瞭解各幹各的事情沒有對於君主的忠誠,那麼天下很快就會被韓信的人搞得四分五裂,一個王朝的核心力根本就凝聚不起來,也就沒有了後來強悍的大漢帝國。

那麼,到底該如何找到平衡點呢?

四、魏徵與諸葛亮的借鑑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古代有人給出瞭解釋,那就是魏徵還有諸葛亮。當年魏徵在面見唐太宗的時候,曾經被嘲諷是三姓家奴,但魏徵卻給出答案,忠誠於君主,是個人的品德,也是民族精神的追求,但忠誠國家纔是永恆的歸宿。

所以對君主忠誠,在品質上做到完美無缺,並且保證這種精神,然後,在君主死去以後,收拾心情更好的治理國家,這樣纔是王道。

我們結合魏徵的觀點,然後再借用諸葛亮的人生軌跡,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所有人都要有忠誠於自己君主的意志,這樣可以保證國家的向心力,但是我們也要有更崇高的目標,那就是國家安全。

古代君和國有什麼區別 古代大臣忠於“君”還是忠於“國” 第4張

當君主可以付出的時候努力輔佐,當君主不能輔佐的時候以國家利益爲主。只要新的君主能夠給百姓帶來更好的利益,但當我們改換門庭之前,一切都需要像諸葛亮一樣做到極致,盡力了就好。

結語:

總的來說,國家與君主其實在封建制度裏面有着對立一統的關係,某些方面來說君主與國家是一致的,但某些方面來說君主並不等於國家。所以在封建時代,我們要找到平衡點,忠誠於君主,這是一個基本素養,然後爲了君主像諸葛亮一樣拼盡全力。但當我們經歷以後依舊無法幫助君主,甚至無法阻止歷史潮流的時候,可以改換門庭,幫助另一個更好的去實現國家利益。這不叫恥辱也不叫墮落,這只是一種量力而行,只是一種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一統協調。兩者的關係就在對立與一統之中,可以找到平衡,關鍵看我們怎麼想。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