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到底該如何評價漢代施行的察舉制度?

解密:到底該如何評價漢代施行的察舉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實行了300多年的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實際情況觀察,察舉制度確實爲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究竟什麼原因令察舉制度能如此成功呢?總括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察舉科目多,涵蓋了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選拔的範圍也較廣,爲有才幹的士人提供了較多晉身仕途的機會;

(二)相對而言,察舉制度執行嚴格,對舉主和被舉者均有賞罰,特別是舉主,不得不謹慎行事,因而減少了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

解密:到底該如何評價漢代施行的察舉制度?

(三)最重要的是選拔與考試相結合,爲被舉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臺,使真正優秀的人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此外,漢代察舉之得人,還要歸功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此之前,有漢初的「文景之治」,加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求賢若渴,於是大力推行察舉制度,呈現出「羣士慕向,異人並出」的勃勃生機,造就了漢王朝成爲當時的文明大國。

但由於漢朝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員之手,人爲因素對選才有着決定性的影響,也是這一制度的根本弊端。當時被舉者佔四分之三是現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特別在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門勢家把持察舉的結果,令流弊百出,察舉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