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中元節是什麼來源?有什麼說法?

歷史上中元節是什麼來源?有什麼說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古人非常信神,因此對中元節很是看重,跟着小編一起探尋。

話說農曆七月十四(也有說十五的,南四北五),是我們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爲“鬼節”,通常爲我們“秋嘗祭祖”的日子。然則“中元節”的來源卻有不同的說法。

大多數人知道的,一般是指東漢時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以“三元”命名,也就是上元天官(正月十五賜福),中元地官(七月十五赦罪),下元水官(十月十五解厄),中元節如今的俗稱也確實取自道教“三元”之名。

還有一種說法則與大乘佛教盂蘭盆法會有關,說的是十八羅漢之一,如來佛祖十大弟子中的目連尊者救母的故事,佛教也是在東漢明帝時才正式傳入中國,關於目連救母,熟知佛教故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目連之母,因爲罪孽深重,死後墜入地獄餓鬼道受劫,目連勇闖地府鬥閻君,面斥幽冥教主地藏王,終於見到母親並給其餵食,不想食物入口即化爲焦炭。

目連痛哭感天,佛祖以盂蘭盆設法會,爲其母與衆亡魂贖罪解脫,目連也因孝感動天,晉升爲了羅漢尊者,從此侍奉佛祖左右,此後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就成了盂蘭盆會節,天下之人以此祭拜先人逝者,恰好就與“中元節”不謀而合了。

至於許多地方在盂蘭盆會節這一天還有“白晝不近水,入夜不出門”的禁忌,雖然是由於古人對鬼怪的迷信,其實也是出於對人身安全的考慮。

歷史上中元節是什麼來源?有什麼說法?

而中華傳統的“中元節”習俗實則在東漢以前就流傳了許久,此前也並不叫做“中元節”,相關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有一段史籍是這樣記載的:周公,武王之四弟也,深得文王演易之法,能治百鬼衆魅,西岐有老者爲魅所疾,周公爲其治之,得鬼蛛大數丈,死於宅外,老者因愈而得安。又有巨樹成精,人過其下駐足即死,鳥亦墜不得生。周公怒而治之,樹即枯落,斫其幹流血數裏,腥臭無比。

武王聞周公之能,召而問之曰:“殿下有怪,夜半嘗有數鬼披髮絳衣,持燭而走,驚擾宮人,孤甚憂之。”周公對曰:“此易去耳!臣弟願爲王分憂!”夜中,周公果見殿下有三鬼,朱衣披髮,相隨疾行,乃設法以神符擲之,三鬼登時仆地,武王驚曰:“此三人非鬼也!孤以相試卿耳!”周公即解之乃蘇。

後武王伐紂得天下,頗賴周公算無遺策之功也,紂師行止皆在其股掌之間。天下既定,周公制禮,司尊彝曰秋嘗冬烝者,秋嘗即中元,天子諸侯宗廟之祭也。

文中之意就是說:周公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四弟,他深得其父周文王姬昌的易經之法,能制服各種妖魔鬼怪(《封神演義》中就合成爲了姜子牙的技能),西歧當時有一個老者被鬼魅所害,病重不起,周公得知之後,立馬前去爲其設法治理,結果在老者家門外見到了一隻死掉的大怪蛛,有數丈之大,怪蛛死後,老者的病也就好了。

後來又有一棵成精的大樹,只要從樹下走過的人都會不明不白地死去,連從樹上飛過的鳥都會無緣無故墜落,也都活不成了。周公聽說之後,怒而前往治理,沒多久大樹就枯死了,人們將枯樹用斧子砍開來一看,樹幹裏面流出許多鮮血來,有數裏之遠,腥臭無比。

周武王姬發聽說了周公的本領,就將他召進宮中,問他:“宮中夜半老有鬼出沒,好幾個鬼披頭散髮穿着紅色的衣服,手裏拿着蠟燭快速地走動,驚嚇了許多宮女,我對此非常憂慮,你說怎麼辦呀?”周公回答道:“這個很好辦的!我一定爲大王你解決這個問題!”

歷史上中元節是什麼來源?有什麼說法? 第2張

到了夜裏,周公果然見到了武王描述的鬼怪,而且有三個,周公當即設法用符紙扔向鬼怪,三個鬼立馬倒在地上起不來了,武王聽說之後,十分驚訝,趕緊跑過來說道:“這三個傢伙不是鬼!是我特意叫人僞裝成鬼來試一試賢弟你的法術啊!”周公只好又設法將三人救活了。

後來武王討伐商紂王得了天下,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賴周公的奇能異術,所以紂王大軍的行動沒有不被周公所預知的,天下平定之後,周公又奉詔爲天下制訂周禮,周禮中的“司尊彝”,有“秋嘗冬烝”之說,秋嘗儀式就是我們現在中元節習俗前身。

當時是特指天子諸侯在秋收時節,將豐收之物作爲祭品供奉於宗廟,請祖先之靈進行品嚐,以此來彰顯聖天子以孝治天下,子孫沒有忘記祖先的辛勞之功,後世流傳於民間大衆,“秋嘗祭祖”也就成了中元節的代稱。

我們由此可以得出,目前所知“中元節”最早應該被稱之爲“秋嘗節”,到東漢之後道教盛興一時,就被冠以“中元”之名了,後來大乘佛教再次融入到華夏文化當中,“盂蘭盆會”即與“秋嘗祭祖”、“中元赦罪”三俗合一,成爲了今天我們的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