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爲什麼說春節只有一百多年曆史?

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爲什麼說春節只有一百多年曆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春節的起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春節應該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追溯歷史,能夠追溯到先秦時期,但正因爲歷史過於悠久,所以春節的名稱也一直在變化。

春節這個詞是袁世凱最先拍板定的

我們現在稱過年爲“春節”,歷史其實很短暫。

辛亥革命後,要求改用陽曆,一月一日定爲新年。雖然當時還以除舊習爲名禁止在陰曆年搞活動,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這個,該怎麼過年就怎麼過年。

因爲民間的傳統習俗根深蒂固,於是1914年,內務部門又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最後是袁世凱批准了“春節”。於是,春節正式成爲陰曆(農曆)新年歲首的特定詞。算算日子,也不過一百多年。

但是春節雖然定爲節日,可是當時的政府強行要求大傢伙過陽曆年,所有過年的儀式,諸如祭祖、賀年甚至貼春聯都必須在陽曆年的一月一日進行。

而且爲了移風易俗,強迫春節時商店開門,老百姓正常工作,甚至還收繳商店的春節用品和祭祖用品,給老百姓過春節添堵。

但傳統不是一時三刻改得了的,所以在1934年的時候,就廢除了強制行爲,老百姓繼續過起了傳統的春節。

新中國成立後,新年和春節都成爲了法定節假日。

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爲什麼說春節只有一百多年曆史?

當然,春節這個詞語出現的很早了,只不過與過年沒什麼關係

《後漢書·楊震傳 》中,“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這裏的“春節”是指春天的季節。文天祥的詩中,“春節前三日,江南正小年。”這句這被認爲是立春日,而非指過年。

先秦諸朝代爲顯示自己的不同 過年的月份都不一樣

春節,我們俗稱過年,放鞭炮是爲了嚇跑年獸的傳說應該家喻戶曉的,而年的名稱則起於周朝,到西漢是時候才正式固定下來。

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爲什麼說春節只有一百多年曆史? 第2張

古時先民把晝夜交替的週期定爲一“日",而以月相變化週期爲一“月",而年,《說文》:“年,熟谷也。”就是按照穀物的成熟週期來定的

因爲講究“歲之元 ,月之元,時之元” 的 “三元合一”,所以最早據說在夏朝時就把陰曆正月初一定爲新年歲首。不過在那個時代,改朝換代講究一個“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 ”,所以商、周、秦時期,定的新年歲首是不一樣的。

商朝是十二月初一,而周朝則變爲十一月初一,秦朝又提前了一個月定在了十月初一。

據《史記》載,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爲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爲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爲正月。

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因爲儒家強調要“行夏之時”就是恢復夏朝曆法 ,於是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於是將正月初一定爲夏曆新年,隨着儒家地位的穩固發展,於是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滅亡。

春節的起源可能是先秦時期的“臘祭”

現在常說年味淡了,其實是缺乏了一種儀式感,而人們之所以過年是源於古代的祭祀儀式。

這種敬神祭祀儀式稱爲“臘祭”,臘祭始於周代,所有人家年底都要舉行一次“歲終之祭”,規模之盛大隆重爲一年中之最。

“臘者,歲終大祭。”

“孔子所以預於臘賓,一歲之中盛於此節。”

古文資料中提到臘祭需要準備很多,比如釀酒、生活、驅趕老鼠、打掃家院,然後臘祭當天要呼朋喚友、歡聚一堂。

而在古時,臘祭之後還有帝王主導的歲首祭,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就將這兩種習俗稱爲“正臘”。所以有人認爲過年的傳統是源於古時的臘祭與歲首祭的結合。不過,臘祭的日子並不是元月一日,一開始只是定在十二月,並未具體日子,到南北朝時期才定在了“臘八”日。

而敬神與祭祖確實也是古人過春節時所必有的儀式。帝王敬神就是敬天,春節時要祭天。到了百姓這裏,竈王爺、財神爺都要祭。

春節起源於什麼時候?爲什麼說春節只有一百多年曆史? 第3張

春節時期帝王也要在太廟祭祖,大族人家則會在祠堂祭祖,小戶人家也是一樣要祭祖宗牌位。

春節的儀式感還包括拜年時尊卑有序的禮以及走親訪友的友悌等倫理觀在內,正是有着種種儀式定式下的社會功能,所以過年的習俗才能一直流傳下來。

清朝的元旦被陽曆新年搶走了

關於過年的熱鬧,歷代詩歌裏有很多,最早的大概是晉朝時人寫的,“元正啓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詩的標題爲《元正》,所以春節在那個時候很可能叫元正。當然幾千年下來,各朝代管過年叫什麼自是有不少不同。

按照古文記載,先秦時期,“上日”“元日”“改歲”“獻歲”都是指稱春節第一天的正月初一的。

比如《尚書·舜典》說舜帝接受堯帝的禪讓就在正月初一。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

這裏就有了上日和元日。

漢朝的時候因爲儒家的緣故大概更喜歡與“三元合一”有關,所以稱春節爲“三朝”或者“三始”。而因爲是正月,所以也有稱爲“正旦”“正日”的。

正月一日,是謂正日。——《四民月令》

正旦朝賀,百僚畢會。——《東觀漢記·戴憑傳》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最熟悉的元旦一次出現了。

樑朝的蕭子云在《介雅》一詩歌中寫道,“四氣新元旦,萬壽出今朝。”

同時出現的還有我們同樣熟悉的“新年”: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北周庾信《春賦》

唐朝人所著《晉書》中則解釋了元旦。

“顓帝以孟夏正月爲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不過“元旦”雖然早早就出現了,卻一直沒有成爲大年初一的專有名詞,唐宋乃至元明時期,人們常用的是“元日”。

直到清朝時期,元旦才作爲春節的正是名稱出現,在清朝編撰的《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中,已經把“元旦”作爲類目名。而且有研究者稱,在《中國地方誌民俗資料彙編》中有90%以上的地方誌中使用了“元旦”一詞。

元日與元旦的不同是,元日只是代表大年初一,而元旦的時間則是與今日的春節假期差不多長。

大清滅亡後,元旦就被從陰曆節日剝離,成爲了一月一日的稱謂。而後,我們就元旦與春節並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