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中國古代爲何會誕生貴族?是如何發展消亡的?

在中國古代爲何會誕生貴族?是如何發展消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貴族,往往是指 因權力、財產而高於其他階級所形成的上層階級,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熟讀唐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唐朝上層社會最頂級的門閥——五姓七望在天下人的眼中,地位甚至高於皇室,他們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貴族代表。那麼門閥是什麼時候出現,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他們爲什麼能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又爲何最終消亡?

1、“貴族”的萌芽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天下大亂,最終“窮小子”劉秀撥亂反正,延續大漢皇統。

劉秀,劉邦的九世孫,雖是劉氏宗親,但是作爲旁支到他這一代除了姓劉,其他啥也沒有了。他父親僅僅是縣令,沒有任何爵位,父親死後,劉秀成了孤兒被叔父收養。

那麼一無所有的劉秀是如何獲得統一天下的力量的呢?答案就是——世家大族。

劉秀起兵之初,就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比如說南陽豪門大族陰氏,雙方通過聯姻結盟,劉秀獲得了陰氏大量的經濟援助與人才援助,而陰氏也通過劉秀登上政治舞臺,從商業豪門轉向政治門閥。

娶妻當得陰麗華,爲劉秀贏得了豪族支持

在中國古代爲何會誕生貴族?是如何發展消亡的?

爲躲避更始帝迫害,劉秀出撫河北,跟隨他的鄧禹、馮異等人都是世家子弟。劉秀到了河北,再次通過政治聯姻,娶了真定王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勢力得到壯大。

劉秀登基之後,也給與了這些世家大族封侯的回報,世家子弟多有在朝廷任職,逐漸形成一個個門閥。

所以楊聯陞先生在《東漢的豪族》中直接了當地說:

光武帝的建國,是地主政權即豪族政權的確立。

2、“貴族”的發展

東漢的官員任命制度有三種,分別是察舉、徵辟、任子。

察舉,即舉孝廉,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品德優秀的人才,經中央考覈後授以官職;

徵辟,中央最高行政長官三公、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等可以自行聘任僚屬;

任子,朝廷根據父輩的功績賜予其官職。

這三種方式造成了屬官與上官之間明顯的政治依附,形成我們常說的“門生故吏”,加劇了政治資源的集聚效應,擁有政治資源的門閥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到三國時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就是典型代表。

昏庸無能的袁術憑藉着其汝南袁氏長房的身份,一呼百應,成爲一方諸侯,而江東猛虎孫堅作戰勇猛,卻始終無法獲得上層社會的認可。門閥與平民之間的鴻溝已經形成。

3、“貴族”的茁壯成長

門閥在魏晉南北朝得到飛速發展,這得益於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陳羣提出的“九品中正制”。

何爲九品中正制?在全國各州郡各推舉一位大中正,再由大中正產生小中正,對所負責區域內沒有出仕的人登記造冊,並按照中央提供的人才調查表將其分品,共有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中央按照品級授予官職。

大中正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門閥成員擔任,那麼門閥子弟以及依附在門閥的寒門子弟更容易獲得較高品級,普通寒門想要鯉魚跳龍門是難上加難。門閥壁壘進一步加深。

曹丕接受“九品中正制”

第二個原因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君弱臣強是普遍現象。

在中國古代爲何會誕生貴族?是如何發展消亡的? 第2張

舉例來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東晉時期的兩大門閥——王氏和謝氏。與之對等的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王與馬共天下”,意思是王氏和司馬氏共同擁有這個天下。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西晉惠帝登基後,皇后賈南風作亂,爆發了八王之亂,徹底摧毀了晉朝統治基礎,匈奴等外族入侵,西晉滅亡。晉朝宗室司馬睿在王氏等門閥的幫助下“永嘉南渡”,在南方建立東晉政權。

門閥幫助建立東晉政權,那麼東晉政權就要給予這些門閥同等的政治利益。於是以王氏王導爲首的門閥子弟大量進入朝堂,形成了可以和皇室相抗衡的政治力量。

在東晉,門閥力量達到巔峯。

4、“貴族”的陣痛

從南北朝進入隋唐,社會政治生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首先,隋唐廢黜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社會主流恢復到”依靠父輩的餘蔭出仕”。在一定程度上是加深了門閥底蘊,不過如果門閥之中幾代無人做官,那麼它將很快凋零。比如在東晉顯赫一時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等因爲長時間不出仕,在隋唐時期泯滅衆人。

其次,隋唐時期社會安定,皇權崛起,門閥世家不再擁有綁架朝政的能力,反而是皇權在有意識地尋找機會削弱門閥。比如說唐高宗李治廢黜王皇后、立武則天爲後就是典型的打擊門閥的政治事件。

另外需要關注的是科舉制度的誕生,但是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並不完善,並沒有發揮出皇帝期望的效果:

唐朝科考試卷不糊名(從宋代開始糊名),難免出現了孫國棟先生說的“貴胄子弟雖與寒人同試,然以父兄在朝,交相援引,子弟之入選自易”;

此外,印刷術改良前(活字印刷術是宋朝技術),書籍格外珍貴,大都數都藏在門閥世家,書店就算有出售也是價格高昂,寒門子弟根本讀不起書,何談科舉?

所以科舉制度在唐朝發揮的作用有限,大部分官員還是通過門閥祖蔭入朝爲官。

科舉改革

不過整體來看,隋唐皇權做的努力還是有效果的,門閥世家的勢力出現了萎縮,從一組對比數據可以看出:

東晉時期高級官員世家子弟佔比75%,南朝接近74%,到了唐朝,這個比例降到56%,後期提升到62%。

在中國古代爲何會誕生貴族?是如何發展消亡的? 第3張

5、“貴族”的消亡

唐末到宋初,短短五六十年間,中原大地沒有一天不處於戰亂之中,自東漢到唐末,興旺了700餘年的門閥世家走向消亡。

自門閥誕生以來,經歷了東漢末年羣雄紛爭,西晉時期五胡亂華,東晉政權更迭,隋末天下大亂等戰亂都安然無恙地走過來了,爲什麼熬不過唐末戰亂呢?

因爲之前的戰亂本質上都是貴族內部作亂,是貴族內部權力的重新劃分,而唐末的戰亂是“外來勢力”對貴族的入侵,從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入侵!

東漢末年分三國,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或者是東吳都對世家大族敬重有加。

曹操起兵就獲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荀彧、荀攸出自潁川荀氏,陳羣、司馬懿、楊修等人都是門閥世家,都被曹操請出來做官;

魚水之歡背後是門閥利益的交換

劉備接收徐州之後,便娶了當地大族糜氏的女兒,即糜夫人,得到了糜氏的經濟支持,到了益州,同樣娶了當地大族吳氏的女兒,即吳皇后,在吳氏的幫助下才在益州站穩腳跟;

孫策、孫權能在江東立足,同樣離不開吳郡四大家族陸、朱、顧、張的支持,陸遜、陸抗、朱桓、顧雍等人都是東吳政權舉足輕重的人物。

所以東漢末年紛爭,凸顯了門閥力量對天下大勢的影響。

兩晉之交,北方淪陷於胡族之手,大部分門閥世家都跟着晉朝皇室南渡,協助建立東晉政權,比如說“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氏郡望是山東琅琊,謝氏郡望是河南陳郡,都是南遷的門閥。所以在這場浩劫中,門閥力量得到了保存。

南北朝時期,東晉、劉宋、蕭齊、蕭粱、陳朝等政權更迭都是貴族內部的輪轉,多采用禪讓制,未有大規模的兵荒馬亂,門閥力量安然無恙。與南朝不同的是,北朝由鮮卑族統治,爲了實施有效統治,鮮卑人將門閥與軍權相結合,先是北方六軍鎮,然後逐步演變成聞名天下的關隴貴族,成爲隋唐門閥的主力軍。

門閥最危險的一次是隋末戰火,如果不是門閥勢力的代言人隴西李氏取得皇權,而是竇建德這類寒門子弟登極,他要如何對待門閥就不得而知了,但是300年後的黃巢起義軍給出了答案。

唐朝末年,社會動盪,轟轟烈烈的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懷着對官僚集團的極大仇恨,成規模地發動了對官僚、門閥的屠殺,慘狀可以用韋莊《秦婦吟》中的一句來形容:

天街踏盡公卿骨!

在中國古代爲何會誕生貴族?是如何發展消亡的? 第4張

黃巢起義軍消亡之後,門閥世家沒有得到修整,而是陷入了另一場持續時間更長的浩劫——五代之亂。

五代的立國者朱溫、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威都是軍閥,其中李存勖和石敬瑭還是胡族,他們與門閥有着天然的屏障,所以他們不僅不看重門閥,還對門閥造成了巨大破壞。

舉例說朱溫的謀士李振製造了“白馬驛之變”,一下子屠殺了三十餘位出身門閥的大臣,還把屍體扔進黃河,洋洋自得道:

此等自謂清流,宜投諸河,永爲濁流。

可以看出李振對門閥沒有一點敬畏之心,反而是有非常深的成見。

另外北方大地50餘年更換了7個政權,足見混亂程度,在如此情況下,門閥一來沒有穩定的經濟、糧食來源,二來無法出仕沒有了社會影響力,最終消亡在五代時期。

南方同樣戰亂頻繁,前後出現了十數個政權,就算有的門閥能在夾縫中生存,到了宋朝之後,非常完善的科舉制度徹底杜絕了門閥的死灰復燃。

所以說,中國歷史上的“貴族”——門閥起於東漢,興於魏晉南北朝,亡於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