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我國古代銀票是如何發展的?有多講究?

在我國古代銀票是如何發展的?有多講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銀票是中國古代票號所發行的鈔票,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我國的銀票最早出現在北宋年間的四川地區,當時四川流通的乃是鐵幣,體重值小,不利於大宗商品的買賣,於是四川一些商人便自發設置了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銀票鋪戶”,銀票隨之誕生。

但此時的銀票並非貨幣,更像是現代的“取款單”,而且並未得到官方認可。

據《宋史》記載:大宋景德年間,益州知州張泳對銀票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

在我國古代銀票是如何發展的?有多講究?

至此“銀票”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此時的銀票纔是我們印象中的銀票,隨後的元朝和明朝都發行了各自的銀票,清朝剛開始不印製銀票,但隨着國家財政入不敷出,也開始印發“大清寶鈔”。

無論哪個朝代發行的銀票,說白了就是一張紙,之所以沒有“僞鈔”出現,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這就涉及到銀票的防僞技術了!

首先,銀票的材質很有講究

別看銀票只是一張紙,但這紙可不是普通的紙,宋朝用川紙,明朝用桑皮紙,清朝用高麗紙,這些紙都是皇家專用的,普通人根本沒有可能得到。

古代可不實行義務教育,讀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很多人一輩子都接觸不到書本,更不用說接觸這些珍貴的紙張,能夠接觸這些紙的人非富即貴,以他們的身份地位沒必要再去製造僞鈔。

其次,銀票上這行字沒辦法造假

古代銀票的防僞技術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上面複雜的花紋,這些花紋通常由多種顏色的染料印製,樣式極爲複雜,還有層次之分,除官方外,沒有人知道具體使用什麼顏料,先印製什麼花紋。

其二,每一張銀票上面都有一行小字,字的內容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字非常小,小到幾乎認不出,而且密密麻麻,數量繁多,這樣的字是寫不出來的,需要“微雕”大師先刻出來,再印在銀票上。

這種級別的大師通常是皇家御用的,一般人根本接觸不到!

在我國古代銀票是如何發展的?有多講究? 第2張

所以銀票上的這行字纔是真正的“殺手鐗”,也是沒有人能夠僞造銀票的根本原因,先不說“微雕”大師有多稀少,就算你有幸結識一個,請動他的代價恐怕還要高於印製僞鈔得到的利益,這樣不划算的買賣,自然沒有人去做了!

所以說不是沒人造假,而是沒人能造假,這一行字就成了攔在他們面前的“天塹”!

最後就是銀票的更新換代異常頻繁

古代的銀票一般兩三年就會更換一版,一版銀票印製完成後立即銷燬底板,然後着手“開發”下一版本的銀票,就算真有人手段通天,能使用御用的紙張,還能找到“微雕”大師免費爲其服務。

但他們要想造出“合格”的銀票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屆時上一版的銀票已經廢棄,下一版的已經流通,他們的造假還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