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解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在戰後如何發展起來的?

解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在戰後如何發展起來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歸聯”是1957年9月在日本成立的中日民間友好組織。成員全部來自1956年6月至8月從中國撫順、太原等戰犯管理所釋放回國的原日本舊軍人。根據該組織“會則”規定,“中歸聯”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犯下了許多罪行的人,站在人道的反省之上,反對侵略戰爭,維護和平與日中友好而作出貢獻爲目的”。“會則”規定,“加深對侵略戰爭罪行的反省及學習活動,併爲此,應廣泛開展各項活動;反對軍國主義,保衛和平,聯合爲和平與日中友好爲目標的各界團體,爲促進日中友好開展各項活動”。

“中歸聯”採取民主制原則,在日本各都道府縣設立支部,每兩年召開的會員大會,爲最高決議機關,負責“審議決定、決算、活動方針、選舉等事務”。“中歸聯”經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常任理事、事務局長、監查、顧問等職。在會長下設立事務局、財務部、反戰和平部、日中友好交流部、宣傳部、資料部和組織生活部。首任會長由藤田茂擔任,第二任會長由富永正三擔任。在全國組織下,“中歸聯”還在日本各地分設了支部。截至1989年底,“中歸聯”在日本全國分別設立了北海道支部、山形支部、千葉支部、楊木支部、琦玉支部、東京支部、神奈川支部、山梨支部、長野支部、靜岡支部、愛知支部等14個支部和4個地區聯合支部,幾乎涵蓋了日本各都道府縣。在各地設立的支部長負責主持和召集所屬地會員的活動。

解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在戰後如何發展起來的?

當然,該會的發展也並不是很順利的。“中歸聯”會員回到日本之後,首先遭到了日本國內新聞媒體的“抹紅”。一些媒體認爲這些從“共產中國”回來的舊軍人“已經被中共洗腦”。爲此,這些從中國回國的原戰犯,受到日本社會的百般歧視而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幾人合夥租房,靠打短工來維持生計,甚至不時還受到日本警察的+陸檢”或搜查。除了受到當時日本當局的政策敵視外,該會自身也經歷了從成立、發展到分裂,又從分裂最後合併統一的過程。1957年9月成立後,在最初的十年中,在藤田茂會長下,設立了副會長、常任理事長、常任委員長和事務局長負責會員大會的召集和日常聯絡會的運營工作。但是在1967年由於受到中日兩國政治影響,該會分裂成“中歸聯(正統)組織”和“中歸聯”兩個組織。“中歸聯(正統)組織”的會長仍然由藤田茂擔任,而新分立出去的“中歸聯”則由島村三郎擔任會長。這一時期,兩個組織分別進行了組織機構改組。其中,“中歸聯(正統)組織”除會長藤田茂外,副會長縮爲一人,由國友俊太郎擔任,取消了常任理事長一職。而分立出來的“中歸聯”會長在島村會長任期兩年後,由杉原三郎擔任,在富永正三擔任會長後的1986年,兩個組織才又恢復統一狀態。這一期間,分立出來的“中歸聯”採用了會長、副會長和常任委員長的體制,沒有設立常任理事長,更沒有設立事務局等部門。在1986年10月,上述兩個組織達成合並意向後,新的“中歸聯”又恢復到了設立之初的體制,即採用了會長、副會長、常任委員長、事務局的體制。

誠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間交流是戰後中日關係交流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在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之前,日本民間的一些主張中日友好組織在推動中日兩國關係正常化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尤爲矚目。爲此,在我國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中也多有涉及。從研究的總體趨勢上看,我國學術界雖然積極評價了1972年以前日本的民間組織在推動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中的作用,並從學術研究的高度對於民間交流的特徵、作用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像1949年日本成立的‘舊中貿易促進會”、日本‘舊中友好協會”以及《廖高貿易》等中日民間組織在促進中日經貿往來上的活動和意義。換句話說,僅僅從促進中日民間經貿往來上去理解和評價日本民間友好組織,並以此來概括戰後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間交流活動是不全面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