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宋朝做鹽商到底有多艱辛?

在宋朝做鹽商到底有多艱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宋朝做鹽商到底有多艱辛?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都說宋朝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繁榮、最宜居、最理想”的朝代,而宋仁宗時期達到了盛世的頂峯!民有沃田,商有利市,官有清風,士有雅氣,整個社會生活都展現着祥和繁榮,經濟強盛,百花齊放的盛茂,恨不得自己能穿越回去做一次宋朝人。

但如果真生活在了宋朝,而且還是“仁宗盛治”的年代,抱着現代人的想法在此做個生意,賺到錢後到“帝都”汴梁買個房產,過起好日子來?那我告訴你,你會被宋朝的經濟管控制度和複雜的貿易體系“吊起來打”!賺不賺錢先不談,但可以肯定會累個半死。

仁宗年間,在四川有一位經營鹽業且經驗豐富的鹽商,在得知宋遼邊境日益緊張的消息後,他敏銳地洞察出,作爲後勤之地的陝西可能會在不久爆發鹽、糧漲價的情況,於是決定遠走一趟關中地區,想借此機會低價囤積食鹽,然後高價拋售,獲取投機之利。賺到錢後便去東京汴梁購得一處房產,身處繁華,實現富貴晚年的願望。

(古往今來,人的追求基本一致)

汴梁繁榮地標——樊樓

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食鹽不得跨界銷售。四川的產鹽不能運輸到陝西以及其他地區販賣,其他地區也是如從。

在範祥(改革名士)改革鹽稅之前,全國被劃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官方指定的食鹽產區,且產區的鹽只能在規定的幾個地方銷售。四川的產鹽只能在本地銷售;解州(山西運城)的產鹽供供北方廣地地區,浙江、福建等靠海地區也只能在本地銷售。嚴格的區域劃分是爲了能將本地的產鹽利益最大化,且能控制產能,穩定價格,保證官營的高效財政。

在宋朝做鹽商到底有多艱辛?

冶鹽

因此這個鹽商若想在關中地區賣鹽,只能到解州去採購。

接着面臨的是第二個問題:四川的貨幣鐵錢不能在山西地區流通(買不到鹽)。他要做的就是先將巨量的鐵錢送到成都的錢商鋪子裏,取得匯款憑證。然後到了山西解州,再找到四川人開辦的錢鋪裏兌換山西本地使用的銅錢。

在宋仁宗時期,各地區的錢幣同樣是官方政府發行,但發行的種類有區別,四川是鐵錢、關中是銅錢鐵錢互通、其他地方流通銅錢。但宋朝又嚴格管控各地方的錢幣進行跨地區流通。目的同樣是爲了能從鑄幣中獲得最大的財政收益。“錢荒”基本貫穿了整個宋代,鑄幣給財政帶來的可觀利益讓政府吃到了甜頭,但金屬貨幣的基本屬性又限制了政府無力進行巨量發行,而市場所需要的流通量又不能滿足,所以金屬貨幣在宋朝非常保值,幾乎沒有貶值機會。直到政府發現了發行紙質貨幣的優勢後,通貨膨脹才正式出現。

在宋朝做鹽商到底有多艱辛? 第2張

拿到山西解州流通的銅錢後,緊接着面臨第三個問題:官家是不會將官鹽用錢買走的,只能通過鹽引才能讓商家拿到鹽。

宋朝政府實行鹽鐵專營,每個產鹽區域都由政府進行組織生產或者低價從鹽農手中採購原料(鹽農必須定向銷售政府),再將鹽運輸到指定的官方銷售渠道,實現鉅額利潤。起初,政府是不會將鹽的經營許可發放給民間私人的,但礙於宋夏兩國的戰事和財政負擔的繁重,在尋求民間的幫助同時,會適當地以專賣產品如鹽鐵、茶葉、香料、白礬等作爲兌換條件,民間商人在獲得這些專賣產品後可以轉售獲取高額利潤。

如何獲取鹽引呢?

這個鹽商先得在陝西批發購買糧草,然後親自將這筆軍需物資送到前線後勤處,軍官根據運送來的物資進行估價,發放給他一張軍隊提供的“運糧憑證”,以此感謝他爲國防力量做出的貢獻。這個鹽商就拿到了經營食鹽的條件,然後折返回陝西,出潼關進河南,去京城汴梁政府單位出示運糧憑證,然後作爲感謝,會讓這個鹽商挑選所需要的官家專營商品,根據錢糧數額兌換等值的商品。

這時候,鹽商才終於拿到了經營鹽的許可證,鹽引。拿到鹽引後馬不停蹄地奔赴解州,向官家出示後才能最終獲得食鹽。

如此一頓折騰,想必來往的路費和幾次貨幣的兌換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那鹽商會不會賠本呢?

很難虧損!因爲在整個流程系統中,獲取運糧憑證的水分很大,商人以利誘官,軍官會按照高於市場價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差價填寫到憑證中去,而鹽引又是汴梁中央政府發行的,兌換食鹽價格幾乎就是採鹽的成本,如此一高一低所造成的差價,能讓商人賺的盆滿鉢滿。

食鹽在任何朝代都是搶手貨,加之政府專營,對私賣食鹽的商人有重罰,因此變相地爲四川鹽商提供了壟斷,只要略低於官方鹽價,他手中的鹽便可迅速拋售出去。加之鹽引專人專票,商人就算想低價把鹽轉讓出去都沒有可能,也就是說,這筆利潤必須進他的口袋!

就這一筆跨省的賣鹽大生意所取得的回報,足夠讓他到東京汴梁最繁華的樊樓街區買一套深宅大院了,一筆生意實現了多年的帝都夢。

把錢匯到汴梁城很簡單,還是將陝西貨幣存入到錢商的鋪子,取得匯款憑證,然後到汴梁城陝西人開設的錢莊把錢兌出來。

當這位四川鹽商居住在繁華的汴梁城,在大院中間的藤椅上躺着回想這段傳奇的買賣經歷,估計能感慨萬千詩性大發。

本次歷程,先後到各地錢鋪四次兌換貨幣,一次購買糧食,兩次折返陝西和汴梁,在四川、陝西、山西、東京來回奔波,終於將買賣食鹽的生意做成。當然,如此折騰程度下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都無法想象,而之所以吸引人們前去追逐,還是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利潤空間。而鉅額利潤背後還是政府新政策中包含了不易察覺的漏洞,讓部分人從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