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時期的贛南地區知府,是如何建設城市的?

宋朝時期的贛南地區知府,是如何建設城市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時期的贛南地區寇亂不斷,究其原因,歷來都認爲是吏治黑暗,守令非人導致的。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淳熙年間,任江西轉運判官的趙汝愚便在其奏扎中說:“江西十一州內,贛州地最險,俗最悍,而官吏科擾爲最甚。”

知州吏治因人而異,朝廷既要精擇守臣,守臣也要勤身率下,做好表率與監督。南宋時期,除部分“非人”的贛南知州外,大部分知州都能對贛南進行較好的治理。地方吏治的治績在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知州地興利除弊。這時期的贛南知州對贛南的治理便主要是放在穩定贛南上面,以發展爲輔。

南宋贛南屬於偏遠之地,在時人看來,此地風化未開,瘴氣橫生,又寇亂頻發,因此南宋贛南知州在治理該地區時以維穩爲主,教化民衆,輕徭薄賦等,改變當地風氣,減輕民衆負擔,平穩當地社會,既而使贛南得到發展。

宋朝時期的贛南地區知府,是如何建設城市的?

一、歷代的完善

南宋贛南知州們出於防寇、惠民便民、景仰先賢、美化環境等衆多目的,對贛南州城、公署等進行了建設和完善。首先是對贛州州城城隍、南安軍城池及公署的建設和完善。贛州府城於晉永和五年,由太守高琰創築。唐代防禦使盧光稠開拓其南,修建城池。

到了北宋,知州劉彝創立福壽溝,謀制水窗,建立排水系統,使贛州城千年不澇,後孔宗翰開始以石頭砌城,更是加強了贛州城的防寇、防洪功能。南宋紹興年間,知州趙善繼修繕城牆,並因此除直祕閣,其後知州趙公偁、樑繼祖、高、楊長孺、張貴謨、鄭性之、陳輝,聶子述、陳疇等相繼進行完善,或是將城牆加寬加高,或是增修城門知州。

淳化年間,從贛州中析出大庾、南康、上猶三縣而成南安軍,始修軍城,在水南驛門之南,“城畢而薄,池狹可踰”知州。大中祥符年間,知軍周循故址續築。延至南宋,歷時日久,雖紹興、淳熙之時知軍管銳、趙孟邌、方菘卿等曾一再修之,增高增厚,但“稍久比比入壞,斷磚浮土,蔡麥動搖”知州。

嘉定十二年春,知軍劉強學才請副增築,還未完工便擢廣東憲。後任知軍尚振英繼焉,未久而輟。第二年,陳疇因丞章貢最上而守是邦,周視城郭,喟然而嘆,隨後發動民衆“輦石以培其址,增竈陶甓”知州。鹹淳年間,知軍趙孟藡又將其重修,增其基址。

知州至道年間,知軍李夷庚開始翻修南安軍公署,擴大其規模。紹興年間,知軍吳暇改作,其後,知軍都潔重修,李聞之、趙衎復新之。乾道年間,向仕俊、林椿及以後的知軍方崧卿相繼修葺。他們或是加大規模,或是增添樓閣,美化環境。知州城池素有防寇之用,“《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詩》曰:‘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是故築城鑿池爲守計也。’……朝有定製,郡有恆典,守者安不忘危,先事而啚之”知州,而公署是官府威嚴之所在,是實行政教之所。

宋朝時期的贛南地區知府,是如何建設城市的? 第2張

贛南位於江西之南端,內有庾嶺襟喉之重地,外連百粵,南宋時期此地寇亂頻發,城池的修建便尤爲重要。例如南康縣正是因爲城池堅固,才能在紹定年間的峒寇之亂中得以保全。紹定元年,湖南峒寇波及南康縣,“時城甫成,寇尚梗,屢闖我鄙,聞有備,不敢犯,邑人安枕無恐。始知保障之利”,併發出“修廢當及時,宼來無常,防患有備”知州的感嘆。

朝廷將修築城池作爲贛南官員的政績看待,認爲修繕城壁“雖非循吏之本,然能者爲之,亦可,夫以觀政爾。之於贛也,是欲營守土之職耳。”知州南宋贛南知州大多都能做到這一點。其次是對橋樑、道路、水井等基礎設施的營建。贛州城南的百勝門和鎮南門本有兩座浮橋供百姓出入,這是唐代盧光稠所修。

但是因爲贛州三面環水,特別是到了宋代以後,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戰亂導致的民衆遷徙,僅僅兩座浮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民衆以及城市發展的需要。

二、建橋修路

於是在神宗熙寧年間,贛州知州劉瑾搭建了第一座浮橋——知政橋,因其建在西津門外,後改名爲西津橋,也叫西橋。建炎初知州許中對其進行修繕,後寶慶年間知州聶子述捐金葺理出席之外,他還重修了瑞金縣的玉龍橋。

到了南宋,贛南經濟進一步發展,州城與外界聯繫更加頻繁,對交通的要求更多。乾道年間,知州洪邁在東津建春門外的貢江上增設了贛州的第二座浮橋——東津橋。嘉定十七年,知州鄭性之又用鐵鎖連舟,對其進行加固。

淳熙年間,周必正在南門外修建了南鎮橋,也叫南橋;留正在百勝門外架設了留公橋。知州南安軍知軍同樣在府城周圍修建了橋樑:嘉定年間,知軍劉強學在府城北門外五步修建了第一橋,即隍橋,舊名朝天橋;距離第一橋十餘步之處,又修建了第二橋;在距離第一橋百步之處修建了第三橋;在城北二里外修築了拱宸橋。

知州贛南之橋多爲浮橋,以木船做基,“每三船爲一組,橫向排列,在船頭和船尾分別打入木樁,木樁下架有木樑,木樁之間繫有纜線相互連接,並和樑下的木船相聯繫防止木船過分擺動,每組浮橋在木樑上鋪設木板,每組木板向外伸出0.30m左右。組與組之間的木板不連接,僅有纜線連接在每組外側的木樁之間。

這樣的設計既可以使浮橋更具有彈性,橋身可以隨水勢的大小而運動,不至於因爲水勢過大而被沖毀;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選擇開啓或者閉合浮橋,從而控制水道上的水運交通。”知州浮橋搭設簡單,花費較少,又能隨開隨合,在滿足民衆日常出行需要,加強贛南與周邊地區的聯繫的基礎上,又具有一定的護城功能,因此南宋贛南知州們建設的大多都爲浮橋。

宋朝時期的贛南地區知府,是如何建設城市的? 第3張

道路與水井在人們日常生活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贛南知州在任時多能開路、掘井,進行基礎公共設施建設,滿足贛南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淳熙年間,贛州知州周必正見章貢二水分別饒贛州城東西而合流,且江上都架設有浮橋,“而城南獨以舟渡溪,惡或至覆溺。”

知州於是他在南門外修建了南橋,接着又修整道路,用堅硬耐久的石頭鋪就,綿延數百丈;嘉定年間,贛州知州柴中行對府治前大街左右兩端的獅子井進行疏通,郡人董越爲其作記;寶慶年間知州聶子述掘嘶馬亭井。南安軍知軍也不例外,淳熙元年四月,南安軍旱蝗,知軍孫昌言禱於廟,見廟前的舊路受百姓耕種用地所限而又偏又窄,便“以公地疏築,四戶洞闢刋木爲橋,以達康莊,擇地浚井以濟民用”。

三、城市美化

知州知軍管銳也對大庾嶺上的梅關驛道進行修繕,梅關驛道之上,隨着時間的流逝,梅樹日漸減少,管銳便多植梅以實其名。知州最後便是對州城的環境加以美化。南宋贛南知州在城中與城外修建館閣樓亭,並做了相應的綠化,使得贛南人文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令無數文人墨客駐足流連,寫下許多優美的篇章。

淳熙年間,贛州知州留正在贛州州府後建逍遙樓,後改名翠玉樓。文天祥有詩云:“晩樓一曲轉梅花,官事無多報放衙。林木蔽虧煙斷續,江流曲折雨橫斜。年華冉冉風前影,歲暮悠悠客裏家。一雁近從沙嘴落,更饒片雪入天涯”。

知州鬱孤臺是著名的“虔州八景”知州之一,嘉泰年間,知州趙時逢在鬱孤臺下東北處建一洞天,中有蓮池,跨以飛橋,文天祥有詩云:“城郭春深闊,樓臺畫影遲。並天浮雪界,蓋海出雲旗。風雨十年夢,江湖萬里思。倚闌時北顧,空翠溼朝曦。”

宋朝時期的贛南地區知府,是如何建設城市的? 第4張

知州寶慶年間,知州聶子述又在當地的文璧山(俗稱田螺嶺)上,臨近龜岡之地修築鳳凰臺,明朝周鳳有詩云:“鳳去臺荒春草生,臺應無主鳳無聲。西風不返秦娥夢,浮世空傳子晉名。五色豈徒誇錦繡,九苞端合瑞文明。如今又值唐虞治,覽德相期再一生。”

知州劉安世、江公望、張九成謫居南安之時曾寓於寶界寺中,淳熙年間,南安軍知軍李大正爲了紀念此三君子,並表達景仰之情,在寶界寺建景賢堂對其加以紀念。在大庾嶺下舊有官驛,庭院甚爲整齊,淳熙年間南安軍知軍趙孟藡對其加以修葺並扁名曰“梅花國”,“蓋以自此而上嶺曲背梅故也。”

結語

知州羅願便有詩云:“節物重陽後,風煙庾嶺頭。休論梅子雨,才度菊花秋。翠壁堪橫絕,幽亭勸小留。謀生兄弟拙,一一傍南州。”知州南宋贛南知州對贛南州城的環境加以修整、美化,便利了贛南民衆的生活,同時也吸引了許多熱愛美景的文人墨客前來,促進了贛南與其他地區的交流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