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子貴母死制?北魏爲何會出現如此殘忍的制度?

什麼是子貴母死制?北魏爲何會出現如此殘忍的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了維護統治秩序,北魏時期出現了因爲兒子的尊貴而必須處死母親的慘絕人寰的制度,即子貴母死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羊傳》中有“母以子貴”,指的是母親可以憑藉兒子(的尊貴)而得以顯貴。本來是一種母親享福的美好。然而北魏卻出現了子貴母死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何爲“子貴母死”

1、“子貴母死”的前朝案例

子貴母死制度是指立太子後,將其生母殺死的制度。最早實行立子殺母的是漢武帝。在巫蠱事件中,太子劉據、衛皇后衛子夫相繼自殺身亡,太子母族衛氏勢力被清除。

漢武帝立幼子劉弗陵爲太子,由於劉弗陵年齡尚小,爲防止劉弗陵母親會專權動搖劉氏天下,殺其生母鉤弋夫人。但是漢朝僅此一例,並未形成制度。

2、當偶然成爲必然,當特例成爲制度

將子貴母死制度化的是北魏時期,具體說來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爲了推動北魏從部落聯盟的氏族社會向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邁進,拓跋珪採用了這種殘忍冷血的手段清除障礙。

從道武帝開始,子貴母死制度成爲北魏易代之際的慣例。儘管後來已經不存在母族部落勢力干政的可能,殺死皇帝的生母已經完全變成了打擊政敵的一種手段。

什麼是子貴母死制?北魏爲何會出現如此殘忍的制度?

二、對“後宮”的擔憂引發的慘劇

1、部落社會女性地位高威脅君權

限制後權是以後實行“子貴母死”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爲重要的直接原因。

鮮卑族在拓跋魏建立以前仍處在一個氏族社會,過着遊牧生活。部落的聯盟(聯姻)使得鮮卑婦女擁有較高的地位,她們在社會生產及政治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婦女對拓跋鮮卑政權的影響之大,甚至連拓跋鮮卑的皇帝都被皇后所殺,比如桓帝的皇后祁氏弄權,在平文皇后死後,祁氏幾乎可以爲所欲爲。因此作爲北魏的統治者,不會眼睜睜看着後宮肆意把權力的觸手伸進自己皇權的領域,從而不得不對其加以限制。

2、外戚專權引發君權猜疑

與后妃緊密相連的外戚諸部落對皇權也具有很大的威脅,也是促使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什麼是子貴母死制?北魏爲何會出現如此殘忍的制度? 第2張

建立北魏政權之前,鮮卑族只是結成鬆散的部落聯盟,各部落首領都有很大的外傾性。由君位傳承引發的動亂十分頻繁,賀蘭、獨孤、慕容等部落與拓跋部既爲聯盟,又世代爲婚,成爲君位傳承中舉足輕重的力量。

當時北魏可謂“母強子立”,那時他們尚未確立一套父子傳承的嫡庶長幼之序,儲君的策立和登基受到母族或者妻族的影響甚至干預和把控,妻族或母族也往往通過他們來控制拓跋部內大事。而此時北魏的婦女並沒有像中原婦女那樣受到“三綱五常”等倫理和禮教的約束,所以干涉朝政的行爲十分容易和常見。

由於母族和妻族對於政權的重要影響,外戚常常爲了攫取更大的權力,藉着自己嫁過去的女兒對拓跋鮮卑的統治進行干預和影響。拓跋鮮卑爲了自己的皇權不得不採取措施,所以容易出現“婦女篡權,君主誅殺”的“鬥爭”,比如拓跋力微殺死神元皇后竇氏,就是因爲竇氏召自己的兩個兒子進宮準備篡權,被拓跋力微殺死。

道武帝誅殺自己的皇后神元皇后竇氏可以看作開了“子貴母死”的先河,之後的北魏帝王都或多或少學習和繼承了前面君主的經驗,這個偶然就被作爲制度保留和傳承了下來。

3、早年的陰影產生的心理扭曲

道武帝早年的經歷也是他實行子貴母死制度一個重要原因。

早年間因爲母親擅自做主,他很可能是在母親賀氏及賀蘭部的左右下,父請降,而讓自己成爲了亡國奴,被前秦流放。在道武帝結束了在中原的顛沛流離後回到了故地時,他是在自己母親賀氏的保護下登上王位,也是在賀氏的幫助下襬脫了其他聯盟部族的“壓迫”與威脅。

雖然賀氏幫助自己的兒子成爲皇帝,但是她的所作所爲、她的巨大的影響力卻被道武帝拓跋珪看在眼裏。他深深感受到母族的勢力對自己和這個政權的巨大威脅。他的擔心最終轉化成了這個毫無人性、冷血殘忍的制度——子貴母死。

什麼是子貴母死制?北魏爲何會出現如此殘忍的制度? 第3張

三、冷血制度的“起起落落”

1、孝文帝力行剷除該制度

這個殘忍的制度在孝文帝時期幾乎被全面禁止。孝文帝立“性不妒忌”的馮氏爲皇后,當有改變因妒忌而引起的後宮紛爭之考量,以使“久乖陰德”的後宮棄舊迎新,防止後宮悲劇繼續發生。孝文帝立皇后重其品性,是具有深長的意味。

同時,這次所立皇后,也是北魏第一次通過正常途徑、且主要按照皇帝意願選出的漢族女性,再結合孝文帝“改定內官”確立後宮等級秩序這一措置,同時結合太和十九年九月“(皇)後率六宮遷洛陽”這一現象,我們可以認爲,皇后開始成爲後宮真正的主宰,這事實上已在後宮建立起比較有效的約束機制。

2、殘酷制度死灰復燃

馮太后死後,後宮雖經孝文帝整頓,但歷史的慣性不可能讓後宮立刻改頭換面,特別是把子貴母死制度利用到極致的馮太后。樹欲靜而風不止,可能還會有人不識時務,援引這種制度作爲邀寵的憑藉。

比如馮太后的侄女馮昭儀。綜合相關史料看,宣武帝母高後被殺、皇后被廢爲庶人、太子恂被廢殺,這幾個看似互不連屬的事件,其實都有馮昭儀的幕後黑手在作祟。而她的終極目標,竟是試圖盤活子貴母死制度,重新演繹馮太后的故事。

3、“子貴母死”在北魏的徹底廢除

這一制度最終被廢止是在北魏宣武帝元恪(拓跋恪)當皇帝時。作爲篤信佛教的帝王,他性格溫順,寬宏大量,踐行佛教所說以慈悲爲懷,所以厭惡這種習俗;再加上十分寵愛自己的胡皇后;自己的朝臣也有相當一些反對繼續執行這樣一個滅絕人性慘無人道的制度。於是,“子貴母死”終於得到廢除。

四、分析

1、爲了統治犧牲親情,得不償失

首先造成就是父子反目,進而引發了政變。北魏天賜六年(409),道武帝決定立長子拓跋嗣爲皇儲,於是依“子貴母死”制度,賜拓跋嗣之母劉貴人死,拓跋嗣對其父的做法難以理解,被迫出走。

道武帝不得已,就打算改立次子清河王拓跋紹爲皇儲,因此又將清河王紹母賀夫人囚禁起來,準備殺死。後來賀夫人密派人送信與其子清河王紹,拓跋紹聞信,即與帳下密謀,發動政變,將道武帝殺死。清河王政變後來被拓跋嗣平定,拓跋嗣成爲北魏王朝第二代皇帝——明元帝。道武帝不僅和兩個兒子關係破裂,還最終慘死在自己設計的制度之下。

什麼是子貴母死制?北魏爲何會出現如此殘忍的制度? 第4張

2、矯枉過正,物極必反

其次就是讓喪母儲君的乳母或保母得以登上政治舞臺,甚至造成了另一種形式的母權專政,即乳母或保母專政。有的人甚至憑藉這個漏洞成功排除異己。其結果依舊是“後宮干政”。事與願違,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道武帝設立“子貴母死”制度後,身後各代都嚴格地依制執行,但喪母的儲君大都年齡幼小,不得不需要乳母或保母的撫養照顧,儲君對自己的乳母或保母自然就具有了如母子般特殊的感情,一旦即位後,念及舊情,很多皇帝都會把自己的乳母或者保母立爲母后或者皇太后。

原本地位卑微的乳母和保母在日後爲皇帝擇後宮、立儲君及其他朝政大事中發揮重要作用。只因與皇帝有個人親密關係,所以“飛黃騰達”。比如文成文明皇后馮氏以太后之尊盡乳母之責,躬親撫養年幼的皇儲孝文帝,從而在孝文帝即位後達到一生政治權力的巔峯。

五、結語

道武帝建立北魏後,面對從部族聯盟政權轉向帝國集權的政權,母族和妻族干預朝政影響統治的事情是不得不面對的。如何控制後宮的權力,歷來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是此時的鮮卑族沒有像未來的孝文帝那樣引入“制度”約束,而是乾脆利落地選擇“解決會出問題的人”。

因此,將皇儲的生母賜死的“子貴母死”制度,首先這是符合拓跋鮮卑的政權從部族聯盟(母族、妻族)向中央集權的帝國政權(夫族、父族)的政治轉變;同時也是爲了防止外戚干政乃至篡權,是爲了維護拓跋氏統治所採取的手段。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產生的深刻、合理的根源。

但是這個制度泯滅人性,違背倫理綱常,使得父子之間關係惡化;同時因爲矯枉過正,導致另一種“婦女干涉君權”的情況氾濫,從實際來說並沒有很好地實現道武帝的初衷,以至於在宣武帝廢除之後,外戚很快又把握朝政,推着北魏走向它最後分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