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法顯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過程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地方?

法顯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過程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地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法顯,後秦、東晉時期高僧,他是中國佛教史上一位革新人物,是第一位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東晉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歲的法顯已在佛教界度過了六十二個春秋。六十多年的閱歷,使法顯深切地感到,佛經的翻譯趕不上佛教大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由於戒律經典缺乏,使廣大佛教徒無法可循,以致上層僧侶窮奢極欲,無惡不作。爲了維護佛教“真理”,矯正時弊,年近古稀的法顯毅然決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尋求戒律。

這年春天,法顯同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一起,從長安起身,向西進發,開始了漫長而艱苦卓絕的旅行。400年,他們穿過河西鮮卑人建立的西秦與南涼,到了北涼王段業管理下的張掖(今甘肅張掖),遇到了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五人,組成了十個人的“巡禮團”,後來,又增加了一個慧達,總共十一個人。“巡禮團”西進至敦煌(今甘肅敦煌),得到敦煌太守李暠的資助,西出陽關渡“沙河”(即白龍堆大沙漠)。法顯等五人隨使者先行,智嚴、寶雲等人在後。白龍堆沙漠氣候非常乾燥,時有熱風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沒而喪命。法顯後來在他的《佛國記》中描寫這裏的情景說:“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爲標幟耳。”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勇往直前,走了十七個晝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終於度過了“沙河”,來到了白龍堆以西第的首個綠洲城市--鄯善(漢朝時的樓蘭故土)。接着,他們又經過鄯善國(今新疆若羌)到了①蔦夷國(今新疆焉耆)他們在蔦夷國住了兩個多月,當時由於蔦夷國信奉的是小乘教,法顯一行屬於大乘教,所以他們在蔦夷國受到了冷遇,連食宿都無着落。不得已,智嚴、慧簡、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魯番)籌措行資。僧紹隨着西域僧人去了罽賓(在今克什米爾)。

法顯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過程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地方?

法顯等七人得到了呂光遠征龜茲時留下的前秦皇族苻公孫的資助,又開始向西南進發,穿越塔克拉瑪大沙漠。這裏異常乾旱,晝夜溫差極大,氣候變化無常。行人至此,艱辛無比。法顯一行走了一個月零五天,總算平安地走出了這個“進去出不來”的大沙漠,到達了②于闐國(今新疆和田)。于闐是當時西域佛教的一大中心,他們在這裏觀看了佛教“行像”儀式,住了三個月。隊伍接着繼續前進,經過子合國,翻過蔥嶺,渡過新頭河到了③那竭國(阿富汗國賈拉拉巴德市)。過了蔥嶺後,法顯看到完全不同的新世界。經過後來十分著名的瓦罕走廊時,他就將寒風和冰川稱爲毒龍。四季寒冷的氣候條件,也是法顯所從未所經歷的體驗。如果沒有趕上合適的時間翻山,就容易被大風捲走。石梯大都位於山間,下面就是萬丈懸崖。只要行者往下探望,就會失去邁出第二步的勇氣。但法顯還是沒有退縮,在強大信仰的支撐下繼續前進。漫漫長夜中,瑟瑟發抖的僧侶們都圍着火堆,分享各自知曉的佛教經典故事。當然也有漢明帝夢見西天金人的因緣際會,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期待尚未謀面的西方極樂。法顯和慧應、寶雲、僧景等人經宿呵多國、犍陀衛國而到了④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途中,北天竺有一個小小的陀歷國,就位於當代巴基斯坦北部的達歷爾地區,信仰小乘佛教。

在斯瓦特河邊的另一個小國——⑤烏萇國,法顯第一次見識到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公元402年,在烏萇國完成夏坐後,法顯又訪問了附近的幾個小王國。比如屍毗王(如來佛)割肉貿鴿的宿呵多國(相當於今斯瓦脫河兩岸地區),此處有信徒起塔紀念。從此東下,走了五天,到了犍陀衛國(今斯瓦脫河注入喀布爾河附近地帶)是古代阿育王子法益統治之處。

法顯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過程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地方? 第2張

自此東行七日,到了竺剎屍羅國(相當於今巴基斯坦北部拉瓦爾品第西北的沙漢臺裏地區)。佛爲菩薩時,在這裏以頭施人,投身飼虎,這兩處都起了大塔。從犍陀衛國南行四日,到了弗樓沙國(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公元一二世紀的貴霜王迦膩邑迦曾統治此地。弗樓沙國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慧達、寶雲和僧景在這裏了參訪了佛跡以後便返回了中國,慧應在這裏的佛鉢寺病逝。

法顯西行十六由延,到了醯羅城(今賈拉拉巴德城南之醯達村)。由延,印度長度名(一由延並不固定,有四十里、三十里、十六裏等說)。這裏有如來佛頂骨精舍。從此北行一由延,來到那揭國城(今賈拉拉巴德城西)與慧景、道整會合後,三人一起南度賈拉拉巴德和白沙瓦以西的小雪山(即阿富汗)。此山也是冬夏積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陰,突然遇到寒風驟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襲擊被凍死了,法顯撫摸着慧景的屍體,無限感慨地哭着說:“取經的願望未實現,你卻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後與道整奮然前行,翻過小雪山。

法顯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過程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地方? 第3張

過嶺以後,南到羅夷國(阿富汗東部蘇來曼丘陵至印度河之間的主要部盛)法顯在這裏夏坐,這是他西行後第五年,公元403 年。南下,行十日,到跋那國(今巴基斯坦北部之邦努)。從此東行三日,復渡新頭河,到了毗荼(今旁遮普)當地土邦王侯在得知他們來自遙遠的秦地後,十分讚揚他們的求法的精神,於是對僧團慷慨解囊,支持他們繼續求學。

從此東南行,經過了很多寺院,進入了中天竺。他得以近距離觀察當地社會發現恆河流域的氣候更加溫暖溼潤。這裏的王侯也不用重刑,最重的叛逆罪僅僅是斷右手。當地僧人還可以接受民間或王侯贈地,所以形成了幾乎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本地人不吃蔥和蒜,國人也幾乎不殺生。中天竺的僧人也熱情款待法顯,遞來衣鉢、塗抹腳油,還奉上酥油果茶。

先到摩頭羅國(今印度北方邦之馬土臘)從此東南行十八由延,到了僧伽拖國至於相當於當代什麼地方,學者間意見有分歧,總之是在今北方邦西部。這是他西行第六年的夏坐,時爲晉元興三年( 404年)。

夏坐完畢,東南行七由延,到了罽饒夷城(今北方邦卡瑙季城)從此東南行十由延,到了沙祇大國(即今北方邦中部之阿約底)從此北行八由延,到了拘薩羅國舍衛城(今北方邦北部臘普提河南岸之沙海脫—馬海脫)傳說釋迦牟尼生前在這裏居住和說法時間最長,這裏的僧人對法顯不遠萬里來此求法,深表欽佩。

法顯前往海外取經求法的過程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地方? 第4張

城西五十里,有一邑,名都維,有迦葉如來遺蹟。東南行十二由延,到那毗伽邑,有拘樓秦佛遺蹟。從此北行,不到一由延,有拘那舍牟尼佛遺蹟。從此東行,不到一由延,到了迦維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與印度北方邦毗鄰)這裏是釋迦牟尼誕生之地,古蹟特多,佛傳中少年所發生的許多事情都在這裏留有痕跡,城東五十里有王園論民(藍毗尼), 佛就在這裏降生。法顯到的時候,此城已空荒頹敗,白象、獅子橫行。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到了藍莫國(今尼泊爾達馬裏附近),這裏有藍莫塔,荒蕪已久,原來沒有僧人,羣象以鼻取水灑地,折花供養。後來有道人還作沙彌,當今仍以沙彌爲寺主。

復東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很可能即在今尼泊爾南境小臘普提河和幹達克河合流處之南)在佛教史上成爲著名勝地。從此東南行十二由延,到了諸犁車欲逐佛般泥洹處。自此東行五由延,到毗舍離國(今比哈爾邦北部木札法普爾地區之比沙爾),這裏如來佛遺蹟也特別多。有佛住處、阿難半身塔、庵婆羅女爲佛起的塔,有庵婆羅園,有放弓仗塔,有毗舍離結集或七百結集的塔。

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今比哈爾邦之巴特那)該國最大的城,人民富盛,每年行像,傾城參與。這裏的居士、僧人會開設醫藥店,救治那些病苦之人。殘跡和疾病患者都會得到照顧。這裏原是阿育王都城,他的遺蹟很多。從此東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山頭有石室。從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羅聚落,是舍利弗本生村,有塔。從此西行一由延,至王舍新城(今印度東北部比哈爾邦西南的臘季吉爾)。出城南四里,入谷到了沙王舊城。這裏有不少佛教遺蹟。再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里,到耆闍崛山,這就是有名的靈鷲峯。

順恆水西下十由延,到了曠野精舍。復順恆水西行十二由延,到了迦屍國波羅城(今印度北方邦之瓦拉納西)佛初轉法輪的地方,就在這裏。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到拘晱彌國(今北方邦南部阿拉哈巴德西南之柯散)。從此南行二百由延,到達南薩羅國(今印度中都馬哈納迪河及哥達瓦里河上游一帶地區)。這裏有伽葉佛僧伽藍,但是此國道路艱難,法顯沒有能親身去,只是聽本地人說到。

法顯又回到巴連弗邑,他在這裏住了三年,按時間推算應該是法顯西行後的第七年——第九年,即義熙元年——三年(405年—407年)。法顯在巴連弗邑學習梵書梵語,抄寫經律,收集了《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綖經》、《摩訶僧祗阿毗曇》等六部佛教經典。道整在巴連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門法則和衆僧威儀,追嘆故鄉僧律殘缺,發誓留住這裏不回國了。

順恆水東下十八由延,有瞻波大國(比哈爾邦東部巴格耳普爾略西不遠處)。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國(其首都故址在今印度西孟加拉邦西南之坦姆拉克),法顯在這裏住了兩年,寫經及畫像。此當爲義熙四年及五年(408年、409年)。

東晉義熙五年( 409年)年底,法顯離開多摩梨,搭乘商舶,縱渡孟加拉灣,到達了師子國(斯里蘭卡)據說這裏原來沒有人,後來商人貪圖這裏的寶石,於是遂成大國。這裏有紀念佛來此化惡龍的大塔,有無畏山僧伽藍;法顯經常思念遙遠的祖國,又想着一開始的“巡禮團”,或留或亡,自己孤身一人,形影相弔,心裏無限悲傷,某次他在無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國的白絹團扇供佛,觸物傷情,不覺潸然淚下。這裏的國王篤信佛法,因此佛教非常興盛。法顯在這裏聽到天竺道人誦經,內容講的是佛鉢。法顯在這裏住了兩年,當爲義熙六年及七年(410年、411年),求得了《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以及《雜藏》等四部經典。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載有200人的印度式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商人爲減輕船隻載重,險些要丟掉法顯的佛像和佛經。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就這樣,在危難中漂泊了一百多天,甚至一度被海盜盯上,終於到達了耶婆提國(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一說爪哇島)。法顯在這裏住了五個月,又轉乘另一條商船向廣州進發。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漂流。風浪中,法顯被印度教徒視爲不詳,險些再次被拋入大海。這時一位同行的漢地商賈、也是資助過法顯的友人恐嚇印度教徒表示,如果敢於殘害漢地人士,他就會告發船主的殺人行徑。這才幫法顯逃過劫難。

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船上各人雖知己到漢地,但不知道到了漢地的哪一處,有人認爲己過廣州,也有人認爲尚未過廣州。法顯於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這裏是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勞山。青州長廣郡太守李嶷聽到法顯從海外取經歸來的消息,立即親自趕到海邊迎接。時爲東晉義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次年到了建康(今南京)。在道場寺同佛陀跋陀羅、寶雲等譯出《摩訶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經》6卷, 《雜藏經》1卷。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佛國記》,兩年後增補爲流傳至當代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他在建康道場寺住了五年後,又來到荊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終老於此,卒時八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