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武靈王爲什麼要胡服騎射,有沒有成效呢?

趙武靈王爲什麼要胡服騎射,有沒有成效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周最有名的改革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當時,中原軍隊以車戰爲主要作戰樣式,於是,趙武靈王下令改穿簡便的胡服,組建訓練自己的騎兵隊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經過這次改革後,趙軍的戰鬥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但能抗衡匈奴軍隊,更是在戰國爭雄中,佔有了一個頗具分量的席位。

不過,趙武靈王並沒有解決匈奴騷擾的禍患,真正使趙國北疆安寧的大將是李牧。李牧是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的“戰國四大名將”,一生爲趙國征戰,死而後已。民間有言“李牧死、趙國亡”。

趙武靈王爲什麼要胡服騎射,有沒有成效呢?

李牧常年鎮守北方邊境,防備匈奴人的入侵。他非常注重訓練提高戰士的技藝,尤其是騎射能力。同時他厚待士卒,愛兵如子,在軍中擁有很高的威望。可李牧有道命令讓大家不解,他要求一發現匈奴人入境,立刻退回營壘,擅自交戰者,一律斬首。

於是,趙軍只要一看見匈奴人,便逃之夭夭。匈奴樂了,國君卻怒了,從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開始推行胡服騎射,差不多有五十多年了,李牧如此怯戰,趙國的臉面何存?國君把李牧召回朝中,另外派大將防守北境。

趙軍改變打法,每次匈奴入侵都會迎戰,但每戰必敗,死傷慘重。趙軍學了胡服騎射後,在中原可以橫着走,碰到騎射的老祖宗時,還是隻有送人頭的份。

邊疆的老百姓也沒有辦法安居和耕種,局面絲毫未得到好轉,趙王只好重新請出李牧。爲了保證以後指揮不受干擾,李牧故意裝病,迫使趙王答應自己的要求。

回到北方邊疆後,李牧繼續原來的做法,堅決避戰,不與匈奴交鋒。而士卒們經常得到犒賞,士氣越來越高,都憋着股勁,期盼李牧能帶着他們出擊。

李牧看到時機成熟了,終於決定開戰。他精心挑選出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士5萬人,優秀射手10萬人,以軍事演習的名義集結起來。

此時恰好有匈奴的小股兵力入侵,趙軍上前阻截,佯裝不敵,連忙後退。匈奴單于聽說後,調集大軍猛撲過來,想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吃掉一向屬烏龜的李牧。

出乎單于意料的是,李牧從烏龜變成了猛虎,他率領十五萬大軍,正面迎戰單于,以兩翼包抄的戰法,一舉殲滅十餘萬匈奴人馬。然後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遠循大漠,十幾年內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史書對這場大戰的描述到此爲止,也許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無法得知更詳細的作戰過程。但根據李牧的戰前部署和兵力構成,我們可以對戰況作一番簡單的分析。

李牧顯然使用的是驕兵之計,通過持續數年的示弱,給匈奴人造成了李牧不敢應戰,以及趙軍戰鬥力孱弱的假象。因此單于纔會在發現李牧的主力後,立刻傾其所有,想捕捉到李牧進行決戰。

從中原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不難發現,中原軍隊最頭疼的,是匈奴人的飄忽不定。匈奴軍隊即使一時落敗,也會快速逃散,以戰車、步兵爲主的中原軍隊根本追不上。等你追累了,或放鬆警惕時,匈奴軍隊卻又快速聚集起來,給你個突襲,讓人防不勝防。

能夠讓匈奴人集中十餘萬兵力,跟自己正面對決,這是李牧精心謀劃的第一步戰略。緊接着的第二步,便是憑藉多兵種的優勢,一戰擊破匈奴主力。李牧必然會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可能還有地形上的便利,能夠充分發揮戰車、步兵、騎兵協同作戰的威力。

趙武靈王爲什麼要胡服騎射,有沒有成效呢? 第2張

按照常規,10萬弓弩手應該佈置爲中軍,正面迎戰敵軍。有一點需要注意,匈奴士兵是以射箭爲主要殺傷手段的,肉搏陷陣不是他們的強項,因爲他們既沒有馬蹬,也缺少鐵甲。而騎弓在射程和殺傷力方面,是比不上步弓的,更不用提趙軍的硬弩了。

戰局有可能是這樣:單于命手下人馬衝擊趙軍步兵大陣,可每回都敵不過趙軍的弓弩,無功而返。幾次三番下來,匈奴的士兵和馬匹都開始感覺到了疲憊,趙軍則養精蓄銳,鬥志昂揚。

到時候了,李牧命令戰車部隊衝擊匈奴的軍陣。相對騎兵,戰車不夠靈活,但只要運用得當,匈奴騎兵是無法匹敵的。1300輛戰車如同1300輛坦克殺入匈奴大軍,把他們衝得七零八落。匈奴軍隊陷入了慌亂,部分不聽話的小部落沒準已經逃離了戰場。

?這時輪到趙軍騎兵上場了,13000名騎兵如同洪流一般,從匈奴軍的側翼噴薄而出,徹底摧垮了他們的抵抗意志。以匈奴人的鬆散政權結構,單于很難組織起各部落拼死反抗,大部分匈奴人大概都已經奪路而逃了。

但是,除非能將匈奴軍隊引入峽谷之類的特殊地形,否則要想全殲他們是非常困難的。至於趙軍戰車和騎兵是同時分兩路出擊,還是各自從一路出擊,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李牧的具體戰術安排,應該是根據戰場地形來設定的。

從此戰可以看出,面對匈奴的優勢騎兵,中原軍隊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戰術戰法,實現了逆襲。一百多年後,這套戰術在衛青、霍去病手中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以說,李牧破匈奴之戰,是封狼胥山的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