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道國的疆域在哪?它是如何滅亡的?

歷史上道國的疆域在哪?它是如何滅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春秋時期,衆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纔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道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消滅的。

歷史上道國的疆域在哪?它是如何滅亡的?

首先,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道國,爲周朝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周武王消滅商朝,建立西周後,基本上控制了原先商朝的疆域。當然,爲了更好地掌握這些疆域,周武王姬發採用分封制的策略,將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對於這些諸侯國,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道國也是西周初期冊封的諸侯國。

至於道國的爵位,則沒有明確的說法。不過,在筆者看來,考慮到道國受封的疆域相對較小,所以其應該是一個子爵諸侯國。先秦文獻中有關爵制的記載,主要見於《孟子·萬章下》。所舉周代爵稱,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則將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謂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所以,對於子爵來說,顯然不是一個較高的爵位,比如秦國是伯爵諸侯國,齊國、魯國、晉國是侯爵諸侯國,宋國是公爵諸侯國,這都是要高於子爵的。

對於道國來說,故地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北10 公里處的道城。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其在汝南郡陽安縣,應邵曰:“道國也,今道亭是也。”確山縣位於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兩山餘脈,東眺黃淮平原,自古就有“中原之腹地,豫鄂之咽喉”之稱。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道國的地理位置,是比較重要的。當然,因爲史料記載的匱乏,道國在西周時期的情況,沒有相關的記載。而進入到春秋時期後,因爲大國爭霸,道國不僅被捲入其中,更因此告別了春秋歷史的大舞臺。

《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楚鬥谷於菟滅弦,弦子奔黃。於是江、黃、道、柏方睦於齊,皆弦因也。”

鬥谷於菟(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26年),羋姓,鬥氏,字子文,鬥伯比之子;幼時被棄雲夢澤北(今湖北京山境內),春秋時期著名的楚國令尹,三任宰相,“自毀其家,以紓國難”,孔子譽爲“忠”。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傑出貢獻。在春秋初期,鬥谷於菟率領楚國大軍消滅了弦國,這導致弦國旁邊的江國、黃國、道國、柏國都非常緊張。於是,這些諸侯國不僅聯合起來,還選擇依附於齊桓公所在的齊國,從而和楚國相抗衡。作爲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並聯閤中原諸侯國來壓制楚國。

歷史上道國的疆域在哪?它是如何滅亡的? 第2張

不過,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到了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逝。在齊桓公臨終之際,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在齊桓公居室前築起高牆。雖然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不過,齊桓公最終的結局,自然是比較淒涼。而且,因爲沒有選擇好合適的繼承人,這讓齊國沒有一直稱霸下去。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爲齊國內亂的爆發,這導致齊國走向了衰落,也就沒有辦法維護道國等小國了。

在此背景下,楚國則乘機向北擴張,控制了淮汝間地區。後來,楚國曾一度將道國遷到荊地,到楚平王這位君主,道國又遷回原地,得以復國。楚平王(?―公元前516年),羋姓,熊氏,名棄疾,繼位後改名居,又稱陳公、蔡公,是楚共王幼子,楚靈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528年―公元前516年在位。楚平王在位時,不僅讓道國復國,還讓蔡國和陳國復國。而這,自然是爲了楚國獲得更多小國的支持,以此和晉國爭霸。

當然,道國最終爲楚國所兼併,後來道國的百姓就以原國號爲姓氏,這成爲道姓的重要起源。雖然道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姓氏,不過,該姓氏的人口相對稀少。如今,江蘇省的鎮江市、揚州市高郵市、鹽城市東臺縣,雲南省的曲靖市會澤縣、昭通市,廣東省的深圳市,甘肅省的慶陽市,湖南省的常德市等地,均有道姓人口分佈。對此,在筆者看來,道姓人口在分佈上,還是比較分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