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趙國是怎麼走向滅亡的?是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歷史上趙國是怎麼走向滅亡的?是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趙國國君嬴姓趙氏。趙國始祖造父,爲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因征伐徐國有功,受封於趙城,由此爲趙氏。趙氏歷經二十餘代,傳至趙簡子趙鞅、趙襄子趙毋恤。趙鞅打破了晉國六卿的格局,趙毋恤力戰智、韓、魏的圍攻,簡襄之烈確立了趙國版圖。

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爲侯。國都曾先後在晉陽(今太原)、中牟(今鶴壁)、邯鄲(今邯鄲),前372年又立信都(今邢臺)爲趙之別都。

至趙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前296年滅中山國。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成爲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

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破。趙國大夫們北逃到代,共同擁立趙代王嘉繼續抵抗秦軍。前222年,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趙國滅亡。

歷史上趙國是怎麼走向滅亡的?是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歷史發展

在我們的諸多姓氏中,趙與秦同宗同祖。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嬴姓部族,爲商紂王手下大將嬴飛廉的直系子孫,始祖造父爲飛廉的四世孫。

但是,在周朝時,趙國並不是正統的封國。在《史記》的《趙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於晉。”這時的趙氏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直到趙夙這個人的出現。他是造父十二世孫,公明次子。

當時,趙夙爲晉朝立下大功,晉王心情大好,於是,就有了“晉獻公賜趙夙耿”。後來,又有趙盾擔任晉國的國政,趙氏的權勢日益增加。但是,後來的屠岸賈橫行,讓趙氏面臨着滅頂之災,幸虧得到了衆多貴人的相助,趙氏得以留存一點火種,到晉平公時期,趙武官至正卿。

趙氏得到的第一塊地盤,是在趙簡子在位的時候,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爲十縣。”趙氏的擴張之路由此開始,梟雄之姿漸漸顯露。晉陽是趙氏得到的第二塊地盤,當時,趙簡子在沒有請示晉國國君的情況下,私自殺了邯鄲午,就是爲了保住這個地方。因此,在《春秋》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趙鞅(趙簡子)以晉陽畔。”

史書的作者雖然對趙簡子將背叛晉國有了預感,但畢竟已是後話,歷史的軌跡沒有因史書作者的預感而有所改變。

歷史上趙國是怎麼走向滅亡的?是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第2張

晉定公二十一年,趙簡子成功拿下邯鄲和柏人。

到了趙襄子立四年,伯、趙、韓、魏四卿先發制人,共同出兵攻打晉出公,晉出公不敵四卿合擊之力,倉皇逃竄。而在其逃亡齊國的路上,驚嚇憂擾之下,晉出公中途死亡。

隨着時間的推移,等到了趙敬侯元年的時候,趙國正式以邯鄲城爲都城。趙敬侯十一年,魏、韓、趙舉三國之力,滅掉了晉國。

趙武靈王二十年,攻打中山地區,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趙國的軍隊大舉進攻中山國,取曲陽、丹丘、華陽、石邑、封龍、東垣等。中山獻出了四座城池,趙國才罷兵。又經過了兩年的時間,再次攻打中山。趙武靈王二十六年,第三次攻打中山,趙國的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自此,趙國的發展之勢,像是走上了快車道,這一路可以說時順風順水,趙國的實力不斷的壯大。

趙惠文王十二年,趙國和秦、韓、魏、燕四國一起攻打齊國,想要奪取靈丘。趙惠文王十六年,趙與秦數攻打齊國,廉頗帶兵成功奪取了昔陽;趙惠文王十九年趙奢帶兵攻打齊國的麥丘城;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廉頗拿下魏幾;趙惠文王二十四年,廉頗拿下魏子房,緊接着又攻取安陽;趙惠文王二十五年,燕周爲將攻取昌城、高唐;趙惠文王二十六年,取東胡歐代地。

趙惠文王善納忠言,從諫如流,這是成爲一個賢明君主的必備條件之一。此時,就在趙國一路高歌猛進發展的時候,秦國因不滿趙國沒有和他一起攻打齊國,便攻佔了趙國的幾座城池,但是,雙方並沒有造成更大的摩擦。

在長平之戰之前,趙國一直保持着一個積極進攻的狀態,以一個強者的身份屹立於世。而趙國一路順風順水的發展,也給趙國埋下了一個失敗的種子,那就是:趙國極度恃強,並且輕敵。長平之戰的失利,似乎是趙國衰亡的開始。

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繼位,是爲趙國的第八代君主。

趙孝成王年幼執政,第一年便聯合齊國退走秦軍的進犯。公元前262年,韓國獻上黨郡與趙國,趙王貪戀土地,於是,秦軍進犯長平。這場戰役中,秦國的大將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人,這次的死亡人數,在人類的整個戰爭史都可以排在前列。四十萬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這個數字的背後是四十萬個鮮活的生命,也是四十個平平凡凡的家庭,坑殺四十萬軍隊着實殘忍。

歷史上趙國是怎麼走向滅亡的?是被哪個國家滅亡的? 第3張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寫道:“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從此,趙國由盛轉衰。最終,趙國爲秦國所滅。

回顧趙國的整個發展史,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的東西。

首先,世上沒有那麼多便宜事,不要見利就追,無數的歷史典故以及生活經歷,都告訴我們:那些便宜事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個深不見底的陷阱。

其次,我們要明白收入和付出之間絕對是正比的關係,有多少付出,也就意味着有多少回報,如果,儘想着一本萬利的事情,早晚是要吃虧的。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雖然有,但是,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這個餡餅一定不會掉在自己頭上,而就算掉在了自己的頭上,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最後,就是要多聽別人對於自己的一些意見,比如:在長平之戰這件事情上,趙王當初就因爲沒有聽從大臣們的意見,一意孤行,結果落得慘敗。

也許是一次次順利的攻城發展,讓他有些忘乎所以,接連的勝利早已衝昏了趙國的頭腦,讓趙國極度的自信起來。趙國一度大搞一言堂,只能聽進去他樂意聽到的東西,對於自己不想聽到的東西,一律排除在外。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君主來說,這種做事方法是極度危險的。

屢次的的手,也許會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利益,但是,一次的失手,就可能造成這些利益的全部付諸東流。趙國的由盛轉衰,着實值得我們後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