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秋時期莒國的疆域在哪?最後是如何被消滅的?

春秋時期莒國的疆域在哪?最後是如何被消滅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史稱“春秋時期”,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勿忘在莒(毋忘在莒),該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比喻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家鄉,不忘崢嶸歲月。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小白,曾去莒國避難,一心成就一番霸業,勤學苦練,廣攬賢能。等到齊桓公成功回到齊國繼位後,以管仲爲首的扶臣常提醒齊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崢嶸歲月,對齊桓公成就大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莒即莒國,莒國爲周朝諸侯國,國君爲己姓,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亡於公元前431年,周天子冊封的第一任君主是己茲輿期。在春秋初期,莒國一度強盛,成爲一箇中等諸侯國。但是,在大部分時期,莒國都只能稱之爲一個小國。戰國初期,莒國被楚國消滅,不過,其領土卻被齊國佔據。正是以莒國所在的莒城作爲基礎上,齊國在樂毅伐齊後成功復國。

首先,公元前11世紀,在周武王姬發討伐商紂王的時候,莒人全力以赴助周滅商,並臣服於周。周武王姬發建立西周,封茲輿期爲莒國國君。都於計(也稱計亓,後人亦寫作計斤,在今膠州市南關城子村),至春秋初遷都莒(今山東莒縣)。也即今山東省莒縣的得名,應該就是來源自莒國。在周朝諸侯國,莒國的爵位爲子爵,也即處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是一個比較低的爵位。

春秋時期莒國的疆域在哪?最後是如何被消滅的?

比如楚國受封之初,也是子爵,當然,伴隨着實力的增長,楚國僭越稱王。不過,就莒國來說,因爲長期受到魯國和齊國的壓制,自然沒有僭越稱王的實力和膽量了。在周朝諸侯國,子爵諸侯國一開始的受封城池是比較小的。但是,到了魯隱公二年(前720)至魯僖公二十三年(前673),莒國的疆域相對於西周初期,實現了明顯的擴大。

春秋初期,莒國疆域曾東起黃海,西至今沂水縣境,南達今江蘇贛榆,北至今昌邑縣境,擁有大小城邑30多個。當然,這也是建立了齊國、晉國、楚國等大國沒有爭霸中原的背景下。等到齊國、楚國崛起後,莒國的生存空間遭到了不斷的壓縮。在春秋初期,莒國因爲具有一定的實力,所以,魯國、齊國爭奪君主之位失敗的公子,往往先跑到莒國,一是爲了尋求莒國的保護,二是因爲靠近自己原來的諸侯國,在遇到情況時可以先發制人。

比如齊桓公,在沒有即位時,就跑到了莒國,後來成功回到齊國,繼承了君主之位。但是,在齊桓公稱霸中原後,齊國不僅在壓制魯國,也在蠶食莒國的疆域,也即莒國雖然對齊桓公有恩,不過,這不能改變齊國向莒國擴張的意願。至於一旁的魯國,也和莒國多次交戰,這讓莒國從中等諸侯國淪爲一個小國了。

《史記·楚世家》謂:“簡王元年,北伐滅莒”,時當週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楚國先是消滅了蔡國,然後又順勢向北進攻,消滅了莒國。《漢書·地理志》謂莒傳“三十世爲楚所滅”,後歸齊。那麼,問題來了,爲何楚國消滅莒國後,好處反而被齊國佔據了呢?

春秋時期莒國的疆域在哪?最後是如何被消滅的? 第2張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因爲位於今山東省一帶的莒國,更加靠近齊國,距離楚國的核心區域則相對較遠。彼時,楚國的核心區域在今湖北省一帶,想要長期佔據莒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類似於戰國初期,魏國消滅中山國後,也沒有能長期佔據,後來也是鄰近中山國的趙國才徹底佔據這一地區。另一方面,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楚國還在恢復國力的階段,沒有太多的精力來和齊國爭奪莒國故地。

最後,在春秋末期,吳國大軍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雖然楚國成功復國,卻也是元氣大傷。因此,楚惠王、楚簡王等君主在位時,雖然也在對外擴張,卻也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所以,如果是巔峯時期的楚國,自然不會將攻佔的莒國拱手相讓的。對於齊國來說,在成功佔據莒國故地後,將莒國的核心區域——莒城作爲齊國五都之一,和即墨平起平坐。

對於齊國來說,設立五都,目的就是達到狡兔三窟的效果。也即營造五個大城市,就是避免都城臨淄被攻破後,自己沒有其他城池可以用來繼續抵抗。基於此,在公元前284年,樂毅伐齊時,雖然燕國一度攻下了70餘座城池,但是,莒、即墨這兩座較大城池,因爲兵精糧足,得以長期抵抗燕國大軍。正是憑藉着莒、即墨這兩座城池,齊國得以成功復國。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