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人出行是如何避免自己迷路的?

古人出行是如何避免自己迷路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生活中隨着科技的發展出行都變得很方便,就算一個人去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要開啓導航就能知道附近有什麼,要去的地方在哪,那在古代的時候沒有導航那些官員前去上任爲什麼沒有出現過迷路的?

古代雖然科技不發達,但是制度是非常完備的。正"所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這裏的"亭"指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亭子。這個亭在秦朝就有了,每隔十里設置一個,主要負責接待來往的官員、抓捕盜賊、處理民間糾紛等基層工作。每個亭的最高負責人就是亭長,當年漢高祖劉邦還沒有起義的時候,就曾經做過秦朝的亭長。因此,在上任的途中都能隨時休憩和辨認路途。

中國從秦朝開始,開始以首都爲中心修建通向全國的馳道網絡,開始統一全國的道路以及車輛大小及形制的規範,簡單來說就是全國的路一樣寬,全國的車一樣大小,這樣使得中央可以建設一套完整的道路體系。

這使得幅員遼闊的帝國有了一套交通便捷的“高速公路”系統,這套古代的高速公路通向全國的各個角落,所以任何一個官員只要按照路牌指示,沿着整潔寬敞的道路行走即可,而很難出現迷路的情況

國家會統一修建“官道”。古代的道路沒有現在這麼多,也沒有這麼複雜,會主要休幾條大的官道,南北方向或者東西方向,人們很容易識別。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道”,始於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築以咸陽爲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

古人出行是如何避免自己迷路的?

古代也會有一些簡單的地圖,不過那個時候的地方不是用來導航的,而是用來標識佔用及掠奪的,表示我佔有的地方究竟有多大。上面也會有一些簡單的道路,所以,遠行的人可以參考這個。

等到了唐朝的時候,唐朝格外重視驛站管理,注重迅速傳遞信息。驛站的官馬晝夜可以不間斷的奔跑500裏以上,使得官方的交通更加的便利。並且唐朝時期會在沿路設置土堆以計算里程,名爲堠,即今天里程碑的雛形。有了這樣的設置使得官員可以大致把握自己距離下一個亭或者是驛的距離,而且作爲一種標誌能夠確保官員自己能夠了解是否已經偏離了大道。

驛站不僅僅是一種官員的路標,也是爲官員出行提供服務的機構。官員在驛站可以居住和飲食的,在此驛站具有了汽車旅店的功能,官員也在此可以獲得和換乘交通工具,而如果沒有爲官員按規定提供交通工具的,驛站管理人員按照唐代的法律需要被處以杖100的刑罰。

唐代將在驛站換乘交通工具作爲一種硬性的制度規定,在沒有緊急情況的時候驛馬每日限行180裏,傳馬每日限行120裏,如果沒有換馬,將被處以杖80的刑罰,以保證馬匹的狀態良好。

作爲管理驛站的小吏,不僅需要維護道路,提供服務,還需要維護道路治安,保證道路安全。等到了明清兩代對於交通管理,運輸在中央與地方更設有專門的機構與官職,明代在中央設立兵部車駕輕吏司,在府州縣設立驛丞,對於各級亭、驛進行管理。使得全國的高速公路得到了統一的規劃與管理,既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也有負責實際操作的辦事員小吏,整體上處於一種井然有序的狀態。

隨着時代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水路交通已經成爲了重要的交通方式,官員上任也開始需要走水路,使得官員的上任方式多樣化,從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到各種江河。同時陸路的道路建設水平由於技術的進步不斷的上升,從客觀上使得陸路交通更加便捷,從整體上由於水路交通的發展使得官員的移動速度更快了。

古人出行是如何避免自己迷路的? 第2張

而且中國古代各級官僚可以合法地擁有自己的儀從,也就是隨從。明朝官僚,哪怕是最低級的七至九品官,也可以擁有兩名儀從。因此其上任之路上往往並不是形單影隻的,而是有數人隨從,而這些隨從平日裏負責服侍官員,其中就包括了問路,因此官員可以保證自己不會長期處於迷路狀態。

綜上所述由於中國古代系統而又完善的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及制度規定,中國古代出行方式的多樣化與官員所擁有的特權,導致了官員出行尤其是上任是十分便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