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王莽推行了很多改革,爲何反而導致了新朝的滅亡呢?

王莽推行了很多改革,爲何反而導致了新朝的滅亡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8年,王莽接受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爲“新”,首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爲了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的“託古改制”。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漢朝是歷史上僅次於周的長壽王朝,但中間卻被王莽篡位了一回。只是因爲王莽的朝代延續時間太短,讓這個中間期缺乏足夠的存在感。後人在總結這個階段時,也往往詬病於王莽頒佈的一系列新政措施。王莽的新政最有名的一條,就是更改天下土地作爲“王田”禁止買賣,並且聲稱這是恢復古老的“井田制”。但是這套系統和真正的周朝井田制度完全是兩碼事!

首先,井田制度是建立在周王朝封建制基礎上的。

雖然周王室號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以古代的交通條件和行政效率,不可能做到真正管理每塊土地。因此,周人的做法是將土地賜封給各家諸侯。接受賜封的諸侯又將自己的封地,以同樣的形式轉封給麾下的士大夫們管理。其中典型,就是三家分晉中的趙、魏、韓。他們全部都有各自獨立的封地和軍隊。

這個時代的土地制度,也非常類似歐洲中世紀那種逐級分封模式。只不過前者依據的是宗法,將土地分給自己的近親。後者則是與自由人的契約,可以根據簽訂的協議將土地轉讓。結果,自然是所謂的井田制,不過是一種政治幻想,而非周王室自己真正擁有過的土地。

王莽推行了很多改革,爲何反而導致了新朝的滅亡呢?

王莽的新政完全沒有這樣的社會基礎。

王莽自己就沒有大規模地分封家人或親信,所有的土地都要變成“王田”,禁止買賣!因此,其新政只能說是一種託古改制,用早先的儒家經典去包裝自己的新政策。所以,這樣的政策不可能緩解社會矛盾,反是有所加劇。

西漢末年天災不斷,劉氏政權日益危機。在當時的社會思潮中,發展出“再受命”和“易姓受命”這兩種論調。這才讓王莽得以篡漢,並承載了各基層人士的熱切期望。但因爲其政策的“均田”性質,使得所有土地都必須要進行迅速再分配。用沒收地多的人的田地,去分給地少的。但結果不僅是惹怒了王公士大夫們,連還有部分地產的普通人也利益受損。而且是因爲按照人頭來進行配額,所以讓生育較少的家庭吃虧。由於古代社會存在不少隱匿人口,所以王莽的官員們也沒法統計出準確的人數和對應土地規模。這就給合理分配帶來巨大麻煩,沒有討好任何人,反而得罪所有人。

經過了四年折騰,王莽自己都扛不住了。於是下令再一次開放土地禁,令讓“王田”重新變得可以買賣,土地新政以徹底的失敗告終。但這種前後反差巨大的矛盾政策,實際上已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爲了彌補損失,王莽便將復古的年代從西周調整到西漢。準確的說,就是著名的漢武帝時代。

在新朝的第二階段,王莽開始下令進行國家專營制。將原來開放給私人資本的鹽、鐵、鑄幣和酒等幾大行業,全都收歸朝廷。這一做法迅速消滅了賴以致富的商人,但後果也很快顯現。

由於壟斷機構可以排除了一切競爭而坐收巨利,所以官府賣的鹽比起私鹽來說是質量差、價格高,還要搞強制攤派。官府鑄造的農具也不考慮農民實際需求,大都粗製濫造,而能否買到還要看官方售貨員的臉色。這些推銷員根本不用到農村中搞促銷,反而讓農民在長途跋涉來購買農具時吃閉門羹。最後,大量農民被迫退回到石器時代。他們用木器和石器耕種,吃植物上和鹽鹼和土裏苦澀的天然鹽分。

早在漢武帝死後,西漢的專營制度就有所反覆和鬆動。但是王莽不但復興了一切專營,還做的變本加厲。酒水和鑄幣的權利被收走不說,連銅的冶煉也沒放過。甚至私人對於山川河水的開發也是違法行爲要被治罪。

此後,王莽又推出了商稅和國家貸款。所有的工商業者都要上交純利潤的10%作爲“貢”,然後讓朝廷拿着“貢”去放貸。最後根據業務分別採取“無息”和1/10的利率。由於沒有成熟的數學理念和記賬手段,這種理想化的金融措施也就帶來了嚴重混亂。

歷史上篡位者那麼多,爲何唯獨王莽蒙受污名?

第一,中國封建歷史上,傳統的觀念是皇家史觀容不得篡位者的事蹟載人史冊。一般篡位者都是想盡辦法要給自己在歷史樹立起一個光輝燦爛的形象,因爲篡位者是會留下萬世罵名的。同樣,篡位者對其他朝代的篡位者也會給予醜化和貶低,例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凡是做過皇帝或具備同等地位的人,傳之以“本紀”,而王莽作爲一個做了15年皇帝的人, 卻被奉《史記》的圭臬後世史家列人一般大臣名士的“傳記”之中,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可見東漢統治者對王葬所持的態度。

第二,王葬之所以被後人肆意撻伐,是因爲王莽政權的後繼無人,王莽沒有機會像李世民、朱棣等人,在篡位後鞏固自己的政權並傳之於後代子孫。他在位時天下大亂,他被攻入京城裏的起義軍所殺,還沒來得及鞏固發展自己的政權,就戛然而止。這樣來,自然沒有人會爲他挽回正名,只能任由後人大肆篡改歷史,誇大或虛構他們篡位的正當和合理性,然後反過來往王莽身上潑髒水,貶損他的種種行爲。

第三,被當做反面教材的王莽幾乎成了每個朝代都要提的歷史,代代相傳。王莽被污名化的命運便逃不掉了,而且古人一向都很崇尚秩序,他們不肯承認“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深受儒家教化的古人在思維上形成了一種定式,認爲秩序不應當被打破,誰打破了這種秩序,誰就是罪人。

王莽篡位,就被人們認爲是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不論他再有能力,也只能被釘在歷史罪人的恥辱柱上。從王莽的種種表現來看,他並沒有當皇帝的才能,雖然他一心想要將天下治理好,但最後的結果卻是不但丟了天下,也丟了自己的性命。

王莽推行了很多改革,爲何反而導致了新朝的滅亡呢? 第2張

縱觀王莽篡位後的執政生涯,頒佈了許多與民爭利的措施。爲了確保每項政策的精準實施,還要大量擴編官員隊伍。但龐大的官僚體系,基本上不產出任何經濟效益,反而需要耗費高昂的成本。下級部門爲了通過考覈,甚至要不斷對自己的上級進行欺瞞。上級部門又對朝廷本身進行欺瞞,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創造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全民困頓局面。

最終,王莽的新朝在無人不恨的狀態下覆滅。異常諷刺的是,當義軍剛剛起勢時,下級部分就爲了遮羞而對上級瞞報。當朝廷發現問題時,局勢已經徹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