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憲宗李純做了哪些事?爲何能夠削藩成功?

唐憲宗李純做了哪些事?爲何能夠削藩成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扭轉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局面,基本上再度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大唐得到了中興。

李純原本的名字叫李淳,是唐順宗李誦的長子。他父親李誦即位後,立爲太子,改名李純,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李純在位十六年,只使用了"元和"一個年號。他在位的這十六年,大唐又呈現了興旺氣象,歷史上稱爲"元和中興"。

李純生於大曆十三年,第二年,他爺爺即位,他父親被立爲太子。童年時期的李純很聰明。《舊唐書》本傳上說,他長到六七歲的時候,時爲太子的李誦把他抱在膝上,逗他說:"你是誰家的孩子啊,怎麼會在我的懷裏?"小李純機智地回答道:"我是第三天子。"李誦聽了,又驚又喜,從此對他疼愛有加。因李誦健康不太好,即位後政事就由李純處理。《舊唐書》上說,他四月被冊封爲皇太子,七月便"權勾當軍國政事"。八月,便於宣政殿即位。

唐憲宗是中晚唐諸帝中少有的勵精求治、挽救國勢的統治者。他削平藩鎮、維護大唐統一,選用賢能之人爲大臣,革除弊政,爲唐朝的繁榮復興做了應有的貢獻,造就了"元和中興"。史書在評價他時說:"今之舉盛烈者,貞觀、開元、元和而已。"將他和太宗、玄宗並稱。可見歷史對他是認可的。憲宗最爲後人稱道的便是"削平嘯聚",他在位期間,極大削弱了藩鎮的力量,困擾中晚唐的最大問題藩鎮割據得到了很好的緩解。

唐憲宗李純做了哪些事?爲何能夠削藩成功?

平定劉闢叛亂

元和元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去世,"節度副使劉闢自爲留後",上表請求憲宗允許自己繼任。宰相杜黃裳建議憲宗趁此良機,削除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權力。憲宗採納杜黃裳的建議,下詔徵劉闢入朝任職。劉闢接到詔書後,見未能如願,公然起兵反叛。

此時,朝廷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主張剿,一種主張和。憲宗此時態度堅決,他力排衆議,對於藩鎮的叛亂,堅決鎮壓。他任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爲統帥,率軍伐蜀。高崇文所率唐軍軍紀嚴明,所向披靡。當年九月,唐軍攻取成都,生擒劉闢。劉闢叛亂就此被平定。

平定淮西

淮西節度使吳元濟長期以來倚仗實力雄厚,不斷進攻周邊藩鎮。憲宗對此一再忍讓,元和九年,他決定針鋒相對,派兵討伐吳元濟。於是,憲宗一朝最有成效的削藩戰爭拉開了序幕。在平定的過程中,憲宗堅持"用人不疑",對叛軍將領儘量採用感化的方式進行勸降,勸降後又給予重用。在中央的感召下,丁士良、吳秀琳、李佑等叛軍將領先後臨陣倒戈。宰相裴度又派李愬、李佑率領九千士兵,冒雪奇襲淮西治所蔡州,一舉生擒叛軍首領吳元濟。經過四年艱苦平叛,淮西重新歸屬了中央版圖。

安定魏博

魏博田氏一直是唐代藩鎮中老大難的問題。元和七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懷諫繼爲節度副使,總攬軍務。此時,魏博內部發生叛亂,田懷諫部將田興不服統帥,舉兵反叛,生擒了田懷諫,並且上表朝廷,表示願"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請官吏。"對於朝廷來說,這簡直就是天降喜事。

面對突如其來的勝利,很多大臣表示懷疑,請求派人前往魏博視察情況。此時,憲宗再一次力排衆議,接受宰相李絳的建議,斷然下詔,封田興爲魏博節度使,"賜名弘正",還"以錢百五十萬緡賞軍士,六州百姓給復一年。"田興對此感念不已,此後對朝廷忠心不二。終田興之世,魏博鎮沒有發生過一次叛亂,而且一直是中央極爲倚重的力量。

唐憲宗恩威並施,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奮戰,殺雞儆猴,各地藩鎮對中央刮目相看,紛紛歸順。唐憲宗雖然沒有從根源上根治藩鎮割據,但藩鎮實力被削弱,藩鎮之禍在憲宗朝得到極大緩解,爲元和中興創造了安定的政治環境

憲宗在位期間,除了在軍事上削弱藩鎮外,在政治上也有所作爲。他用賢人,擇賢相,元和時期涌現出很多賢相,比如杜黃裳、李吉甫、裴垍、李絳、武元衡、裴度、崔羣等,不僅富有真才實學,有戰略眼光,而且直言敢諫。憲宗還任用高崇文、李光顏、李愬、烏重胤等一批有勇有謀的良將,這些將領平定藩鎮叛亂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內有賢相,外有良將,國家安得不治呢?

但是,憲宗的這種優良作風並沒有持續到底。到了他執政的後期,開始重用宦官。他的心腹宦官竟被他任命爲左右神策將軍、兼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行營兵馬使,身居的要職的不斷攬權,暗中培植個人勢力。有大臣進諫,要防止宦官專權,憲宗卻回答說:"吐突承璀只不過是一個家奴,不管給他多大的權力,我要除掉他,還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樣輕而易舉。"

除了任用宦官外,他還在奸臣的慫恿之下,信仙好佛。爲追求長生不老之藥,大肆煉丹。爲求佛法護佑,曾派遣宦官到鳳翔迎接佛骨舍利。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上疏進諫。憲宗竟勃然大怒,準備對韓愈處極刑。是裴度等大臣苦諫方纔保住韓愈性命,改貶潮州刺史。

唐憲宗沉迷於丹藥而不能自拔,《舊唐書》說:"上自服藥不佳,數不視朝。"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在大明宮中和殿暴死,具體原因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估計是丹藥吃太多中毒了。唐憲宗李純二十八歲即位,在四十三歲的壯年去世,令人惋惜。如果他能一直保持前期的優良作風,假以時日,他一定能成爲一位和唐太宗媲美的帝王。可惜,被宦官所誤、被丹藥所誤,他就這樣和偉大帝王的稱號失之交臂。

唐憲宗憑什麼功績與李世民和李隆基並列,成了大唐最傑出三位帝王

一、大唐建國160餘年已經呈現出明顯頹勢,關鍵時刻出現唐憲宗李純,力挽盛唐氣象。

貞元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唐順宗下發一道全國性的旨意,將帝位禪讓給剛剛冊立爲太子三個月的李純:“其軍國政事,權令皇太子純當”於是李純開始以太子身份監國。雖然李淳早期在政治大漩渦中命運並不明朗,卻在同一年裏的幾個月發生重大轉機。以至於這個年輕人在接見百官拜賀時竟然泣不成聲,在強大的命運安排,這個年輕人的激動絕對發自內心的感慨。

放眼此前的一百多年裏,大唐的所有宮室弟子和太子們,沒有幾個接班如他一般的順遂,要麼刀光劍影,兄弟相殘;要麼父子相爭,最後扭曲了人倫綱常。只有他,遇到了一個背靠如山的父親唐順宗。而此後的一個月,這個年輕人全部繼承了其父的衣鉢傳承,唐順宗再度向全國宣佈重大決定:“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稱太上皇,制敕稱誥。”李淳從四月被冊封太子,七月監國,再到八月受禪登基,命運順暢的大船乘風破浪,直達人生的最高峯。

登基後,他將名字的淳改爲純,以此表達他要澄清天下之意。與此同時他對自己規劃了奮鬥目標“嗣貞觀之功,弘開元之理”,進一步“舉貞觀、開元之政”,意思是就是要追逐大唐盛世的復興,要與李世民和李隆基這樣的先人並駕齊驅。對此,他對翰林學士李絳進一步闡釋說:“朕不佞,欲庶幾二祖之道德風烈,無愧諡號,不爲宗廟羞,何行而至此乎?”

在他看來,大唐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甚至道德和文化都已經出現病症,而他的登基就是要力挽大唐風氣的頹勢,纔不愧對列祖列宗。李絳回答說:“陛下誠能正身勵己,尊道德,遠邪佞,進忠直。與大臣言,敬而信,無是小人蔘焉……。”一語總結出此前的大唐數十位高層人物的最大缺點。希望這位年輕皇帝能夠從上到下糾正大唐的不正風氣和親賢臣,遠小人的強烈建議。

二、討伐藩鎮,不畏困難,堅決推進“以法度裁製天下方鎮,對西川、夏綏、鎮海獲得空前成功。

雖然登基之初,百廢待理,這個年輕人卻要首先抓住對藩鎮的討伐,以此樹立大唐絕對權威。在大範圍調整了人事安排後,開始對不服從調度的地方節度使進行有針對的打擊。元和元年(806)其父太上皇唐順宗去世,李純在着手處理喪事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進一步得寸進尺要求李純批准他兼領劍南東川、西川、山南西道三川節度使的要求勃然大怒,並予以駁回。

劉闢於是發兵進行武力奪取東川,再進而奪取山南西道,以此全面實現割據三川的野心。此時,面對國力虛弱和臣下反對的不利多種因素,年輕皇帝堅決力排妥協衆議,前後九月,對西川進行大規模用兵平叛,這是即位以來唐憲宗面對的最大嚴峻挑戰,也是考驗他的關鍵時期。李純處理重大事務的能力相當突出,他態度堅決,指揮得當,用人無誤,戰爭獲得了勝利。這不僅是其在位第一次征服藩鎮,而是李唐25年以來對藩鎮的最大一次壓制,震懾了其他方鎮,爲進一步推進他絕對權威的“以法度裁製藩鎮”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外,正當唐憲宗集中精力處理西川事務時,在關內,發生了楊慧琳在寧夏率兵拒絕唐王朝命令的事件,這樣,顯宗陷入了兩頭作戰的不利局勢。然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操作得當後,事件得以迅速平息,不久楊慧琳的人頭也傳到了京師。唐憲宗在登基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平復夏綏、西川的反叛,各地方鎮對其越加敬畏,甚至許多方鎮節度使開始提出入朝的臣服的請求,達到了唐太宗時期地方官定期入朝的管理水平。

儘管此後在不斷清除藩鎮的路上遭遇一些挫折,但通過李純的堅強意志最終全面實現對藩鎮的全面清理。三十三歲那年,唐憲宗在頒佈《削奪王承宗官爵詔》中表達了自己以仁恕治理天下,不以武功爲誇耀的願景,雖然此前討劉闢,伐浙西,先後獲勝,但“頗懷慚德,蓋不獲得已,豈樂於斯”。

另一方面李純暗示,凡是與朝廷對抗者,終究必敗!甚至此後的幾年裏,唐憲宗幾乎是一邊發展民生,一方面持續征討淮西之役,這場平定藩鎮割據是其重要一個舉措,是顯宗影響重大而深遠的事件。這場耗資巨大、規模空前、挑戰嚴峻,歷時長達三年,靠着唐憲宗的能力與意志最終實現平定。如同一盤散沙,在唐憲宗揮動大掃帚之後,又將大唐曾經失去的去榮耀與威嚴再次聚攏。

爲了這一結果,唐憲宗花費大量的國庫積累,甚至帶頭省吃儉用支持前線。對此他說:“朕所以惡衣非食,蓄積貨財,正爲欲平定四方,不然,徒貯之府庫何爲。”靠着如此強大的意志力,唐憲宗終於在十餘年後全面平服藩鎮,獲得空前權威,李唐的天下再次被他抓在了手上。

唐憲宗李純做了哪些事?爲何能夠削藩成功? 第2張

三、唐憲宗的個人作風和戰略定力,除了全面平定唐代藩鎮最大頑疾,讓他最終成就了中興大唐的一國之主。

唐憲宗的政治生涯幾乎一直在於藩鎮作鬥爭,這成了他一生重要的事業,也正因此強大事功讓他與唐太宗、唐玄宗在歷史上並駕齊驅。登基不久,唐憲宗的帶動下,開啓了久違的良好氛圍,鼓勵大臣直言極諫,自己虛心納諫,“爲君推誠,爲臣盡忠”,其一朝君臣關係非常和諧。

唐憲宗個人品行修養極好,除了善於學習外,嚴於律己,勤於政事。甚至爲了籌措平藩經費,長期“縮衣菲食”,生活十分簡樸。在位十餘年裏,兢兢業業,無論是“大雪深數尺,天氣奇寒”的嚴冬,還是“大暑方甚”的酷夏,唐憲宗都堅持上朝不輟,勤於政務,堪稱大唐的勞動模範。

此外,在關鍵時刻,唐憲宗始終能保持戰略定力,在平定藩鎮時,多次遭到重大挫折和失敗,作爲戰略制定者,他均能臨危不懼,遇難不亂。在全面平服藩鎮後,他懷柔吐蕃等外部威脅,創造了有唐一朝與吐蕃關係最好的記錄,甚至在平叛時,吐蕃請求出兵幫助進攻方鎮的地步。

到了貞元三年,吐蕃與李唐關係開始惡化,唐憲宗派西川節度使韋皋大敗吐蕃軍隊,此後,吐蕃再度與唐朝修好,在與當時的回鶻、党項、沙陀、南詔等各地關係,均通過實力最終保持了安定局面。他一生雖然在位十五年,政務繁忙,始終堅持學習,“以天下無事,留意典故,每覽前代興亡得失,皆三複其言。”甚至他親自帶頭著書立說,構建唐朝軟實力,在用人上更是“賞功罰罪,任用以公”,15年間所任宰相均十分優秀,如杜佑、李吉甫等人,雖然難免金無足赤,大多都是一時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