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歷史上唐憲宗削藩的成果有多大?

揭祕:歷史上唐憲宗削藩的成果有多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唐憲宗繼位之前,五大強藩聯手,衆多小藩鎮跟着搖旗吶喊,才形成了藩鎮與中央政府對抗的均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唐憲宗的努力和大量的銀彈攻勢下,魏博歸附中央政府,淮西被砍倒,藩鎮對抗中央政府的均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已被打破。

揭祕:歷史上唐憲宗削藩的成果有多大?

中央政府在圍剿淮西時,窮追猛打了兩三年時間,擺出一副不打服絕不罷手的態度,實在讓關東各大藩鎮害怕不已。

在這種背景下,割據橫海軍區的節度使程權,趕緊申請要帶領全家到中央政府報道,雖然橫海軍區的鷹派依然支持他繼續與中央政府對抗下去,但是程權實在不敢這樣玩。

因爲這樣玩下去,怎麼看也是凶多吉少啊!

看到橫海節度使這樣識趣,唐憲宗自然不會虧待他,於是給他又是升官、又是提高待遇,而且對他家人的待遇也非常優厚。

唐憲宗的態度非常簡單,那就是你們放棄割據,絕對百利而無一害。我可不是什麼摳門皇帝,我讓你們交出兵權,就會給你們優厚的待遇讓你們當富貴翁,還會讓你們到中央直轄的地區繼續當官,而且還會給你們升官。

十三年,淮西賊平,藩方惕息,權以父子世襲如三鎮事例,心不自安,乃請入朝。十三年,至京師,表辭戎帥,因命華州刺史鄭權代之,以靖安裏私第側狹,賜地二十畝,令廣其居。尋遷檢校司空、邠州刺史、邠寧節度使。十四年十一月卒,贈司徒。權兄弟子侄在朝列宿衛者三十餘人。

橫海節度使離開軍區前,軍區內的鷹派不想接受這種事實,在這種背景下,橫海節度使的祕書就給大家講了一套忠君愛國的大道理,又給他們分析一番安危禍福的小道理。

現在不是過去的年代了,這樣玩下去,是沒有出路的。換而言之,聽皇帝的話,跟着政府走,纔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聽說橫海節度使主動到中央政府報道時還有這麼一齣戲,唐憲宗在優待橫海節度使的同時,也馬上給這個祕書升官。

唐憲宗的態度非常簡單。在我們大唐帝國,永遠不會讓忠君愛國的人吃虧,你們願意忠君愛國,皇帝絕不會虧待你們。

橫海將士樂自擅,不聽權去,掌書記林蘊諭以禍福,權乃得出。詔以蘊爲禮部員外郎。

揭祕:歷史上唐憲宗削藩的成果有多大? 第2張

兵不血刃地解決了橫海軍區,剩下的事就更順利了。

橫海軍區也在河北地區,他是魏博、幽州、成德三大強藩之外的小藩鎮,這個藩鎮倒向中央政府,讓中央政府對河北的控制能力更強了。

在這種順風順水的背景下,竟然有一個老百姓,自告奮勇要去勸說成德節度使歸降。於是,前敵最高統帥就寫一封親筆信,讓這個老百姓把信送到成德軍區。

前敵統帥寫的親筆信也好,這個自告奮勇的老百姓也好,他們勸說成德節度使的說詞,無非就是你現在趕緊交槍投降,還有機會和中央政府討價還價。

換而言之,現在你還有繳槍不殺的機會。等你讓中央政府打得山窮水盡之時,你再交槍投降,也肯定沒有活路了。

裴度之在淮西也,布衣柏耆以策幹韓愈曰:“吳元濟既就擒,王承宗破膽矣,願得奉丞相書往說之,可不煩兵而服。”愈白度,爲書遣之。

面對這種勸說,成德節度使王承宗自然也動心了,於是就找中間人和唐憲宗談判:我願意交槍投降,您能放我一馬嗎?

得到唐憲宗的承諾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就把自己兩個兒子送到了中央政府,並且等待中央政府接管成德軍區的部分權力。

承宗懼,求哀于田弘正,請以二子爲質,及獻德、棣二州,輸租稅,請官吏。弘正爲之奏請,上初不許;弘正上表相繼,上重違弘正意,乃許之。夏,四月,甲寅朔,魏博遣使送承宗子知感、知信及德、棣二州圖印至京師。

一個節度使願意把自己兒子全送到中央政府,再說自己願意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皇帝基本上是會相信的。

到此時,整個河北地區就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幽州軍區還不服中央政府。

面對此情此景,幽州節度使劉總也趕緊選擇向中央政府認慫,因爲以前幾大強藩一塊對抗中央政府雖然危險,但是多少還是有一些勝算,現在誰敢做樂觀的估計呢?

劉總在向中央政府認慫後,怕幽州的強硬派會鬧事,就把軍區的刺頭都調到京城。當然了,這些刺頭願意接受這種人事調令,恐怕也是向唐憲宗表忠心的一個機會。

時朝廷悉收河朔三鎮,而劉總又以幽、薊七州獻諸朝,且懼部將構亂,乃先籍豪銳不檢者送京師。

爲了表達自己認慫的誠意,劉總在作完這一系佈置後就出家爲僧了。

總而言之,我雖然是主動投降中央政府的,但是我投降得有點晚,所以實在沒臉接受中央政府的封賞,我只求退出江湖。

甲子,劉總請以私第爲佛寺,乃遣中使賜寺額曰“報恩”。幽州奏劉總堅請爲僧,又賜以僧衣,賜號大覺。總是夜遁去,幽州人不知所之。

對於劉總的這種誠意,中央政府也不虧待他,於是劉總的兄弟子侄十一人都被授予官職,其中五個人都官拜刺使。

夏四月丙寅朔,授劉總弟約及總男等一十一人官,內五人爲刺史,餘朝班環衛。

到此爲止,唐憲宗的事業到了頂點。因爲安史之亂後維持六十年的藩鎮割據,現在怎麼看也是要圓滿結束了。

上面這三個節度使都選擇了保守的方案,他們這種選擇正確嗎?沒有比較,就很難說這種選擇是對是錯。

因爲樂觀的估計,一個人因爲恐懼,就把自己的既得利益讓出去,這能是正確的選擇嗎?

所以,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面對此情此景,難免會左思右想。

開始,他也想認慫,可是想來想去又實在不甘心,尤其是聽到身邊的人不斷給他鼓勁,難免又會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最後,他折衷選擇了中庸的策略,於是他對唐憲宗說,不是我不想接受中央政府改編,實在是我的小弟不讓我這樣做啊。

總而言之,先看看中央政府的態度,見到黃河再死心,見到棺材再落淚。問題是,當你見到黃河時,再想回頭就沒有機會了。

唐憲宗一看李師道這樣耍花腔,立刻派軍隊圍剿他,幾個回合下來,他手下的小弟就決定拿着他的人頭上位了。有幾個人不敢跟着這個小弟火併李師道,當時就讓砍了頭。

爲了鼓舞大家的士氣,這個小弟說,跟我進城火併節度使賞銀百兩,而且只要是亂黨的家,你們可以進去隨便搶。

死到臨頭時,李師道還哭着喊着想活命。他的兒子說了,事情發展到此時,死還有什麼可怕的?到了此時,人家願意一刀砍死我們,也實在是給足了我們面子。再活下去,等待我們的肯定是更大的侮辱和折磨。

這時,李師道仍想能倖免一死,他的兒子李弘方仰面嘆道:“事已至此,盼求快死爲幸!”隨後,父子三人都被斬首。

如果時光可以重回,李師道會怎麼選擇呢?估計他也會選擇認慫的。

踩着淄青節度使腦袋上位的人,一度也想維持淄青的割據地位,但是大勢所趨,他終於不敢堅持這種目標,所以當接到調令後,他也只能乖乖接受,隨後,唐憲宗三分淄青。

上命楊於陵分李師道地,於陵按圖籍,視土地遠邇,計士馬衆寡,校倉庫虛實,分爲三道,使之適均:以鄆、曹、濮爲一道,淄、青、齊、登、萊爲一道,兗、海、沂、密爲一道;上從之。

到此爲止,誰也感覺削藩已進入收尾階段了。因爲現在實在沒有一個可以稱得上大大老虎的強藩了。

不久後,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死了,大家想擁戴王承宗的弟弟當節度使,王承宗的弟弟那是如同要上刑場一樣,因爲我們這樣玩,皇帝會不高興的。

許多人極力勸王承宗的弟弟世襲節度使之位,王承宗的弟弟說,不久前,淄青節度使本來想向中央政府妥協,但是下面的小弟都勸他和皇帝對抗到底,結果呢?淄青節度使死了全家。而他的一些小弟呢,卻通過出賣他的方式升官發財,所以你們再這樣勸我,小心我懷疑你們的動機。

在這種背景下,依然有一些人勸王承宗的弟弟世襲節度使之位,於是王承宗的弟弟直接把他們全砍了頭。

總而言之,誰再這樣勸我,說大道理這是勸我作亂臣賊子,說小道理,這是想讓我死全家啊。

再說得陰暗點,你們這是準備拿我的人頭換你們的富貴啊,誰敢再這樣勸我,休怪我翻臉無情。

面對衆多小弟的擁戴,有機會世襲的節度使之位的人,竟然如同上刑場一樣。這種事實的存在,似乎可以證明唐憲宗削藩的成果有多明顯。

這種事實的存在,似乎多少可以證明,藩鎮割據已成爲歷史了。但是就在這個時間點上,唐憲宗突然被人殺死了。

讀史至此,很多人難免會認爲,如果憲宗不死,就會如何如之何,可我並不這樣認爲。

如果唐憲宗真的這樣了不起,他又怎麼會死於非命呢?唐憲宗死後,兇手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裏,一直沒有受到懲罰。

從這層意義上講,唐憲宗的死,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意外。殺人容易善後難,如果兇手背後沒有強大的力量支持,就絕不可能這樣長時間的逍遙法外。

反過來說,即使唐憲宗僥倖躲過了此劫,恐怕也只剩下兩條路可走:屈服於這股力量,或是被這股力量殺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