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他正式親政後推行了什麼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他正式親政後推行了什麼改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漢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他正式親政後推行了什麼改革?

簡介

皇興三年(469年),冊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爲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

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爲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爲籍貫,改鮮卑姓爲漢姓,自己也改姓“元”,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

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於谷塘原之行宮,享年三十三,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於長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後僅僅過了25年,北魏邊鎮鮮卑軍事集團就發動反漢化運動六鎮起義。

人物評價

孝文帝一生勤學,喜好讀書,手不釋卷。性又聰慧,精通五經,博涉史傳。善談《莊子》、《老子》,尤其通曉佛教義理。輿車之中,戎馬之上,都不忘講經論道。博學多才,擅長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占,侍臣筆錄,不改一字,辭旨可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簡介:他正式親政後推行了什麼改革? 第2張

自太和十年以後,詔令、策書皆親手擬寫;至於議定禮儀律令,潤飾辭旨,刊定輕重,也都親自下筆。其他文章,不下百餘篇。愛惜人才,親賢任能,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見知,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顯達;對朝廷的賢明之臣,有才能者常與其結爲布衣之交。

他對元勰、元澄、李衝、李彪、穆亮、王肅、高閭、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們成爲孝文帝漢化的堅定支持者,在制禮作樂、改革舊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遂爲太和之名臣。

後世紀念

陵寢

魏孝文帝長陵位於洛陽城西北約15公里處孟津縣朝陽鎮官莊村邙山之顛。此處存大小冢各一,大者高35米,底部周長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長110米。兩冢相距約100米,當地俗稱"大小冢"。分別爲高祖孝文帝長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

石窟

賓陽中洞開鑿於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年),花費了24年時間,以其富麗堂皇的景象而成爲龍門衆多石窟中的魁首。該石窟是宣帝元恪爲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

洞窟平面呈馬蹄形,穹隆頂,深12米,寬10.9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釋迦牟尼坐像,佛像面部修長清秀,面容和藹慈祥,略帶微笑。左右有迦葉、阿難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形象老成持重,阿難形象活潑開朗,望之栩栩如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