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科舉史上的南北榜案,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明朝科舉史上的南北榜案,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北榜案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早在明朝就有分區設線的規矩,之前,科舉取士是不分地域的,全國都考一道題,但是在明朝,因爲地域問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很多人命喪黃泉,到底出了什麼事兒,我來給大家娓娓道來。

話說洪武三十年春天,正好是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舉辦的時候。這一年科舉,朱元璋任命劉三吾爲主考官,紀善,白信蹈爲副主考官,主管會試閱卷。會試進行得很順利,選出了五十二名成績最優秀的舉子爲進士。他們有機會進入最後一關——殿試。在之後的殿試中,一個叫陳安的福建人一舉奪魁,被欽點爲頭名狀元。

本來一切都很平常,沒想到榜單剛一張貼出來就引起了軒然大波。爲什麼,這次科舉選出的進士竟然清一色的都是南方人,沒有一個北方人。雖然每年被選中的方舉子都要多於北方,但是北方人一個都選不上的情況還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這引起了北方舉子的強烈不滿,他們心想:“這不是在搞地域歧視,阻斷我們北方人當官的路嗎?聽說主考官劉三吾是湖南茶陵人,一定是他有私心,想要照顧他的南方老鄉,所以只錄取南方人。”

明朝科舉史上的南北榜案,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於是,發榜僅僅六天之後,落地的北方舉子們紛紛上街遊行,抗議劉三吾等人舞弊,偏袒南方人。有的人聯名上書,到禮部衙門前擊鼓鳴冤。還有數十名舉子攔轎喊冤。於是,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沒過幾天,整個南京城亂成了一鍋粥。南北方的舉子哪怕素昧平生,只要聽說話的口音不一樣,就會互相對罵,甚至大打出手。他們都放棄了讀書人的斯文,各個像見了仇人一樣,打架鬥毆的事件時有發生。明朝政府不得不派出軍隊才勉強鎮壓住了鬧事的人羣。

北方舉子鬧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裏。朱元璋不禁大怒,決定好好調查此事。三月初十,朱元璋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等十二人成立‘調查小組’從北方舉子的試卷中選出成績比較好的人,增加北方人的錄取名額。‘小組成員’把所有北方舉子的試卷仔細地複審了一遍。

二十天後,他們把複審的結果上報皇帝。說這些舉子寫的文章的確文理不佳,趕不上南方舉子。而且言辭中還有犯忌諱的地方,確實沒有一個人符合錄取條件。這次科考公平公正,沒有舞弊行爲。

明朝科舉史上的南北榜案,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第2張

結果一出,再次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在朱元璋的面前告劉三吾等人的黑狀。說劉三吾他們故意把寫得差的文章給陛下看,有意矇蔽陛下。朱元璋聽後大怒,決定嚴懲三位主考官。劉三吾的朋友們看不下去了,勸劉三吾說:“您沒看見現在北方舉子都鬧成什麼樣了嗎?您就順着皇上的意思,錄取幾個北方舉子不就沒事了嗎?何必跟皇上較真兒呢?”劉三吾說:“科舉有科舉的規矩,就應該按規矩辦事。考試成績纔是科舉取士的標準。那些北方人確實學識淺薄,沒有辦法和南方人比較。如果我把沒有資格考取的人錄取了,對那些通過實力考取的人就不公平了。”

有人把劉三吾的話告訴了朱元璋,朱元璋的心裏很不高興。他又問另外兩位主考官,沒想到他們的回答跟劉三吾如出一轍。朱元璋心說:“真是三位迂腐的老書生,不識時務。北方舉子都鬧成這樣了,他們還那麼死擰。於是,憤怒的朱元璋大開殺戒,翻起了十幾年前劉三吾曾經支持過藍玉的舊賬,說劉三吾,紀善,白信蹈三人和藍玉是同黨。紀善,白信蹈被凌遲處死。

劉三吾因爲年紀太大,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的老人了,所以免於一死,流放到三百里外的漠北戍邊。又說狀元陳安賄賂考官,將陳安處以車裂的酷刑。新及第的進士們一律取消資格。至於劉三吾,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要去三百里外,荒涼苦寒的邊塞,那滋味兒比死強不到哪兒去。建文帝初年,劉三吾被召回,但因爲邊塞生活悽苦,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加上年事已高,不久就病故了。

明朝科舉史上的南北榜案,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第3張

再說朱元璋處置了劉三吾等人之後,北方舉子們這才心滿意足,心裏說:“皇帝真是好人,爲我們主持公道。”但是科舉取士的名額都沒有了,這怎麼行。於是朱元璋下令再舉辦一場科舉,這一次,朱元璋親自閱卷,錄取了陳安伯等六十一人爲進士。六月的殿試之後,又欽點韓克忠爲狀元。這次錄取的人,清一色的全是北方人。北方舉子心花怒放,他們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通常科舉考試都是三年一度,洪武三十年這樣一年兩次的現象實屬罕見。由於之前發榜在春季,而且錄取的都是南方人,所以被稱爲‘春榜’或‘南榜’。之後發榜在夏季,而且錄取的都是北方人,所以被稱爲‘夏榜’或‘北榜’。這就是明朝科舉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

這次科舉錄取的都是南方人,看似很不合理,實際上是有原因的。朱元璋雖然滅了元朝,把蒙古人趕回了漠北草原。但是北元,還有元朝的殘餘勢力依然時不時地南下騷擾百姓。有時候甚至會發動戰爭。兵荒馬亂的北方缺少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而南方遠離戰火,相對安寧,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比北方好的多。南方舉子的科考成績自然比北方的好。這是地區教育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結果。

明朝科舉史上的南北榜案,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第4張

朱元璋明知三位主考官,還有狀元陳安等人都是冤枉的,依然要大開殺戒,不能簡單地歸咎於他的殘暴嗜殺。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籠絡北方士人。朱元璋畢竟是草根出身的皇帝,而且是由南向北打下天下的。他需要北方人支持,來鞏固根基。所以朱元璋要錄取一些北方人來補充官員隊伍,讓朝廷官員南北平衡。劉三吾學問很高卻不懂官場,看不出朱元璋的用意。按現代的話來說就叫“不會領會領導意圖”。所以‘南北榜案’是朱元璋爲了籠絡北方讀書人玩得一套把戲。只是可惜了三位主考官,堅持原則卻招來無妄之災。更可惜的是狀元陳安,靠自己的實力考中狀元。本以爲可以光宗耀祖,卻無辜地捲入南北榜案,招來殺身之禍,堪稱歷史上死得最冤的狀元。

南北榜案發生的第二年,朱元璋就駕崩了。到了洪熙元年,明仁宗吸取了南北榜案的教訓,改變了科舉全國統一出題的舊制,規定按定額取士。也就是根據南北方的人口比例,教育程度等因素劃分錄取比例,分別出題考試。規定的比例是:每次科舉錄取南方人十六名,北方人十四名。到了宣德、正統年間,改分南北中三卷,錄取比例是:南方五十五名,北方三十五名,中原十名。科舉錄取不平衡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如今高考分區出卷,按比例錄取就是傳承了明朝的制度。這種制度照顧了地區文化教育的差異性,讓錄取更加公平。看來,改革常常要伴隨着試錯,只有在慘痛的教訓中總結經驗,找到正確的方法,才能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