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麼回事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爆發於明初的“空印案”,與“胡惟庸案”、“郭桓案”、“藍玉案”並稱明初四大案。所謂“空印”,其實就是在空白文書上預先蓋上印章,然後再按照需要填寫具體內容,這本是地方官員爲了工作而採取的作弊行爲,但卻令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氣之下誅殺數萬人。

爲了應付工作而作弊,朱元璋一怒誅殺數萬人

按照明朝的規定,地方官員每年都要派人到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以供朝廷對地方的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覈。而在審覈中,要求地方提供的賬目必須與戶部覈對完全相符、分毫不差,這纔可以結算。如果其中有任何一項不符,整個賬冊便要被駁回,重新填報、加蓋印章。

然而,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距離南京較近的地區還好說,距離較遠的地區在運送錢糧,尤其是糧食時,便難免會出現損耗。然而,對於路途中的損耗數量,地方官員出發前又如何能夠預料的到?因此在與戶部覈對時,便難免會出現數字差錯,而一旦出現差錯,便又要返回地方重新填報賬目、加蓋印章,一來一回極爲耽誤時間,動輒便要數月之久。

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其實修改賬目不僅浪費時間,由於古代不像現代這樣有電腦,有電子版改東西極爲簡單,賬簿一旦出錯便要重新覈算、填寫,顯然極爲麻煩。於是,前往戶部的官員往往會攜帶一些事先已經蓋好印章的空白書冊,到了戶部之後如果賬目不符,也便於就近修改填寫。

實際上,這種方式乃是從元朝起便已經出現的習慣性做法,只不過是爲了應付工作而採取的一種作弊手段罷了,各級官員對此心知肚明,在官場上並不奇怪,而且明朝也從未對此進行明令禁止。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種做法竟然引發了一場空前劫難。

洪武九年(另說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後大爲震怒,認爲這是各級官員相互勾結的欺君重罪,於是下令將相關官員全部逮捕治罪。根據《明史·刑法志》的記載,朱元璋下令將各級主印官員全部處死,副手以下則杖一百、發配充軍。意思是說,從各省的布政使以下,各道、府、州、縣掌握印信的官員全部被殺,副手以下則被杖刑後發配充軍。

而方孝孺在《葉鄭傳》則寫道,“行省言臣二十餘輩、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竟殺空印者”。這裏則說,朝廷派往各地的言官也因此案獲罪。吳晗的《朱元璋傳》、《國史概要》和《明史·刑法志》等記載則表明,因“空印案”獲罪被殺和被株連的至少達到了三四萬人。

朱元璋爲何勃然大怒,懲治官員之外另有深意

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如上所述,“空印案”的起因其實只是各級官員採取的一種作弊行爲,那麼爲何最終卻會演變爲波及達三四萬人的大案呢?我認爲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痛恨貪官污吏,殺一儆百。出身窮苦百姓的朱元璋,深知底層百姓在貪官污吏治下的悲慘命運,因此對於貪官污吏極爲痛恨,這也是爲何他稱帝之後,嚴厲打擊貪腐官員的一個主要原因。雖說各級官員此舉是爲了節省時間,是爲了方便辦公,但若是此例一開,誰又敢保證各級官員之中,沒有人利用這個漏洞去貪污呢?要知道,朱元璋雖然堅持酷法治貪,但由於官員俸祿太低等客觀因素,以及剋制力不足等主觀因素,仍然時常有貪污案發生,因此朱元璋此舉不無殺一儆百之意。

2、擔心官員勾結,欺上瞞下。可以說,朱元璋乃是疑心較重的一位皇帝,空印案之所以會牽連如此多的官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朱元璋擔心各級官員相互勾結,進而欺上瞞下。畢竟在整個案件之中,知情的官員如此衆多,卻沒有一個官員向他這個當皇帝的上報,這豈能不讓他擔心?各級主印官員因空印案獲罪無可厚非,但言官也被牽連進去,顯然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了,言官的本就有風聞奏事之權,他們的責任就是監督各級官員,但卻對此事拘捕上奏,這豈能不讓朱元璋憤怒?

明朝初期的空印案是怎麼回事?最後的結果如何? 第3張

3、防止耳目閉塞,江山不穩。對於皇帝來說,最擔心的是什麼?自然是統治的穩固。雖說空印案中的各級官員相互包庇,只是爲了工作之便,但對於朱元璋來說他恐懼的卻是,他作爲皇帝對於此事的後知後覺。空印案頂多是各級官員從中貪污,但若是地方出現叛亂呢?如果各級官員仍然是如此相互勾連、隱瞞不報,將他這個皇帝瞞在鼓裏,使得朝廷無法及時作出應對,那可就要天下大亂了,而這也是他嚴懲各地言官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空印案雖然只是由投機取巧的作弊行爲所引發,但對於朱元璋這個皇帝來說,他卻看到了整個案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因此他雖然對於官員們的這種作弊能夠理解,而且對此也沒有妥善的辦法予以解決,但仍然要嚴厲懲處,甚至不惜大搞株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