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真的是靠着戰爭嗎?

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真的是靠着戰爭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跑了荷蘭殖民者,這是一項偉大的功績,但是他使用的手段很可能並非是戰爭,而是採用經濟封鎖。

1661年,鄭成功起兵攻入臺灣,驅逐了荷蘭殖民者,將寶島收復。無論在我國內地,還是臺灣,都因此將歷史教科書中將鄭成功稱爲民族英雄。這個稱謂當然不存在問題,也符合歷史事實,但教科書及通常史書上的敘述細節卻存在很大問題。

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真的是靠着戰爭嗎?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在事實上繼承泉州籍鉅商李旦壟斷東亞海域商貿的地位後,也效仿李旦的做法,不僅尊奉明朝皇室,投效福建官府,而且還與日本的德川幕府、盤踞東南亞和中國臺灣的荷蘭殖民者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聯繫。鄭芝龍被明朝招撫,從“海防守備”一路升至福州總督。荷蘭殖民者爲討好鄭芝龍,與之簽署了商業與軍事合作協議。清軍入關並席捲中原後,鄭芝龍投降,其子鄭成功拒絕降清,而是豎起反清大旗,與之同時還整合了其父勢力,希望繼續控制東亞東南亞的海上貿易。鄭成功勢力在當時應被界定爲武裝割據的海上軍事商團勢力,最初並沒有對荷蘭人佔據臺灣提出實質異議。

但當清朝中央完成中原一統,鄭成功勢力所控制的地域範圍被不斷蠶食,荷蘭殖民者又打算拋開鄭家尋求更穩靠的貿易伙伴。這當然是鄭成功無法容忍的,雙方的合作關係開始出現裂縫,並逐漸上演直接衝突。正視這些歷史事實,並不至於影響臺灣自古以來歸屬中國的歷史事實以及鄭成功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並且,還將有助於駁斥西方一些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將海上貿易、商業文明說成是歐洲人專利的謬論。

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真的是靠着戰爭嗎? 第2張

臺灣輔仁大學歷史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駱芬美所著的《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一書,近日引進到內地出版。這本書發掘並引用了大量的歷史直接記錄,還原出1553-1860年間中國臺灣地區歷史的諸多真實細節——這些歷史真實,在內地和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中,或被簡化的歷史敘述和定論所掩蓋,或受到嚴重誤讀,而長期鮮爲人知。

以本文開篇引述的鄭成功勢力與荷蘭殖民者爆發衝突的起因爲例,點明鄭家勢力的性質,可能會讓那些習慣於用典型忠臣良將標籤解讀歷史的人感到頗爲失望,卻更符合歷史邏輯:如果從鄭芝龍到鄭成功,以至後來的鄭經,鄭家勢力不是一個海上軍事商團的話,就無從籌集收復臺灣、後來長期對峙清朝中央的經費資源,也不可能擁有足以擊潰荷蘭殖民者、震懾其他歐洲國家殖民團夥的軍事技術。

同樣可能讓習慣了教科書版本敘述的朋友感到驚愕的是,鄭成功之所以能夠成功收復臺灣,最大的依仗並不在于軍力(儘管其軍事力量確實足以壓倒荷蘭殖民者),而是經濟封鎖。駱芬美在《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這本書中就介紹指出,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目的在於在當時的東亞、東南亞貿易中佔據主動。鄭成功決心驅逐據臺的荷蘭殖民者後,對之採取禁運戰略,直接擊破了後者的貿易鏈條,大批到臺灣務農經商的福建居民爲此返回大陸。荷蘭人一度派來了海軍艦隊準備迎擊鄭成功的軍隊,苦等無果後就撤回巴達維亞(今天的雅加達,當時荷蘭殖民者在亞洲的中心據點),之後,鄭成功纔對已經陷入空前疲敝的據臺殖民者發起了致命一擊。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書中還介紹了其他一些很難“出現”在教科書成爲“史實”的“事實”,對於內地讀者加深對臺灣歷史的瞭解很有幫助:荷蘭殖民者在據臺的30多年裏,對臺灣進行了積極開發,特別是大力引進福建等沿海省份的漢族居民到臺務農和從事商貿,並在臺灣先住民部落中開創了自治式的頭目制度;鄭成功死後,臺灣鄭經勢力在與清朝中央對峙期間,因清廷推行海禁令造成了貿易和財政困難,專門“招商引資”引來了英國商人,英國人對中國的實際瞭解始於此,幾十年後爲突破清廷貿易限制、逆轉貿易逆差而推出了鴉片貿易;鄭成功來臺之後,臺灣民間曾一度信賴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明王朝冊封的海神、北方最高神明),施琅逼降鄭克塽後,清廷爲了收攏臺灣人心,轉而推崇另一位海神媽祖,竭力通過官方力量“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