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世紀中後期,中南半島上演了兩場波瀾壯闊的民族大逆襲戰爭——“緬甸復國戰爭”和“暹羅復國戰爭”,今天的泰國曼谷王朝,也叫卻克里王朝,它的建立受益於這場戰爭,領導復國戰爭的正是吞武裏王朝的華裔國王鄭信。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1752年,生活在下緬甸的孟族崛起,揮兵大舉北上,4月份攻陷了緬甸東籲王朝的首都阿瓦城(今天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東籲朝末代緬王“摩訶陀摩耶沙底波帝”被俘,緬甸亡國。

當時暹羅是阿育陀耶王朝末期(定都於大城,也叫大城王朝),孟族軍隊擔心暹羅乘虛從背後發起進攻,攻陷緬都阿瓦後,三分之二的主力立即南返,僅留下三分之一的軍隊駐守上緬甸,給奇蹟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阿瓦城西北部,冒瑞縣木疏村的邑官之子“雍籍牙”聯合46寨起兵抵抗,挫敗了來犯之敵,第二年就展開反攻,第三年收復首都阿瓦。“雍籍牙”建立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用了不到六年時間,不僅重新統一上下緬甸,征服孟族,還大舉興兵進犯暹羅。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第2張

1760年元月,雍籍牙率領步騎兵、象兵和葡萄牙僱傭兵六萬人征伐暹羅,一路長驅直入,直接包圍了暹羅首都大城。圍城數月後雍籍牙染病,緬軍回撤,雍籍牙回師途中逝世,緬甸史料說他是因病而亡,暹羅史料則稱他被炮火重傷才撤軍。

著名的白象王——雍籍牙的兒子孟駁登上王位,他比父親的野心更大,大舉興兵連年征戰。孟駁佔領清邁,控制老撾琅勃拉邦,對暹羅採用蠶食和包抄戰術,暹羅英勇抵抗但屢戰屢敗。在切斷暹羅首都西面和北面交通後,1766年初,孟駁動用五十八營步兵,三百艘戰船,四百頭戰象,一千多騎兵共四萬多大軍,沿着當年雍藉牙進軍路線直搗暹羅首都大城。

經過14月圍城,1767年4月,緬軍大炮轟開城牆,攻佔了已彈盡糧絕的大城,暹羅亡國。這座有417年曆史的古都被緬軍夷爲平地,緬軍擄去一切能看見的財物和數萬男女。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第3張

大城王朝都城“阿瑜陀耶”被緬軍摧毀,如今還能感受到當年戰爭之激烈

不過緬甸當時在“兩線作戰”,入侵暹羅時已爆發“清緬戰爭”,孟駁一邊令緬軍加緊圍攻大城,一面派少數部隊與清軍周旋。攻佔大城後不久,緬軍主力就被急調回國抗清,僅留下少數軍隊駐守,這又給另一場奇蹟創造了機會。

暹羅亡國後全國陷入混亂,農村地區處於政權真空,在緬軍未佔地區相繼出現多個割據政權,有的自立爲王。達府太守鄭信率兵進京勤王,大城陷落以後帶領殘兵突出重圍,在途中擊潰小股緬軍阻擊,一路南下,攻佔華商雲集的東南海濱城市尖竹汶城。

鄭信複製了雍籍牙的復國傳奇,他先統一東南沿海地區,六個月後展開反攻,一年多後收復首都大城,因爲京城破敗已極,把都城遷到湄南河西岸的港口城市吞武裏,再逐步削除多個割據政權,將泰國重歸統一,這就是泰國曆史上的吞武裏王朝。

鄭信祖籍中國廣東澄海縣,其父親鄭鏞是個破產農民,清朝雍正年間移居暹羅,從販賣水果起家,後被委派爲包稅人,娶暹羅女子洛央爲妻。鄭信的崛起頗令人意外,當時割據四方的衆頭領皆爲大城王朝貴族或僧侶,因此有些史料評價說,這是一場出人意料的“屌絲逆襲”。

其實出身“屌絲”但成長經歷切不可“屌絲”,鄭信從小被大城王朝財政大臣(相當於三公之一)收爲義子,接受良好的文武教育,自然膽識非凡,早就躋身於暹羅貴族階層。

鄭信的成功,除了清緬戰爭的國際因素,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得到華商集團的鼎力支持,戰爭是最消耗資財的人類活動。當時泰國的商貿幾乎被華人壟斷,尤其製糖業和糧食貿易,鄭信選擇華商聚集,貿易繁盛的東南沿海作爲大後方當然是明智決策;加上他的華裔血統,能得到華商積極擁戴,使其獲得其它任何割據政權無法比擬的財政優勢。

暹緬戰爭摧殘下,暹羅糧食短缺,物價飛漲,哀鴻遍野,鄭王委託華人海商集團從事貿易獲取鉅額利潤,用高於市價數倍的價錢購買糧食賑濟災民,各國商人聽聞此地售糧可賺大錢,紛紛把糧食運到暹羅兜售,即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也能逐漸平抑物價。各處難民獲悉鄭王所轄之地開倉放糧,成千上萬趕來乞食,鄭王把他們組織起來從軍、種田、做工,有力地解決了人力資源短缺問題。

因此鄭王的軍隊兵源充足,糧餉豐厚,裝備先進,其所向披靡也就不足爲奇了。統一暹羅後,鄭王一面在北方與緬甸進行九次拉鋸戰爭,同時與緬甸爭奪對老撾的控制權,與安南(越南)爭奪對柬埔寨的控制權,吞武裏王朝十五年,也是年年征戰。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第4張

鄭王因領導復國戰爭,到今天仍受泰國國民尊崇,湄南河上還有鄭王廟

大城王朝貴族“通端”和“波瑪”兩兄弟是鄭信少年時代的朋友,他們的母親也是華商之女(混血)。從13世紀起,很多暹羅貴族家庭經常有波斯、印度婆羅門和華人血統。通端是今天曼谷王朝的開國君主拉瑪一世,也就是說,泰國王室同樣有華裔血統,不過這曾經作爲祕密被長期封鎖。

據傳說,暹羅大城王朝的開國君主烏通王拉瑪鐵菩提也是華裔,但這說法並不靠譜。清初士人陳忱寫過一本小說《水滸後傳》,裏面描寫梁山殘存的好漢們在抗金無望後遠赴海外創業,最後推舉李俊當上了暹羅國王。估計陳忱也是根據這個傳說構思了《水滸後傳》,其實年代根本對不上。

通端也是文武雙全的奇才,他兩兄弟投奔鄭信後,受鄭王之託長年四處出征,立下赫赫戰功,通端成爲鄭王麾下的統兵大元帥。雖然他們年紀僅差幾歲,通端卻被冊封爲王子,官爵名爲“昭披耶·卻克里”,並娶了鄭王的女兒爲妻子之一,可說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當今泰國的鎮國之寶——玉佛寺玉佛,即是卻克里兄弟受鄭王之命征討老撾搶掠而來。

根據曼谷王朝的官方說法,鄭王晚年神經錯亂,行爲暴戾,所以僧侶和貴族們一致決定,爲了拯救國家,只能將鄭王廢除,不過後世現代史家對這個說法存爭議。

鄭信在暹羅社會的根基還是太淺,僅在一代後就崛起,多少有點“暴發”的意味,正因如此鄭王晚年可能比較多疑,與很多貴族、僧侶關係緊張。也有史家認爲,鄭王時代多少打破了固化的血統等級制度,破格提拔和獎勵了不少平民,但他又沒法推行全面的改革來強化自己的統治,完全控制住僧侶和貴族。

鄭王想完全控制佛教,用跳火堆、潛水等方式來檢驗僧侶“純潔度”,要求和尚們尊自己爲佛陀,不從者施以酷刑,深深開罪了宗教界,最後被他們聯合起來推翻就不奇怪。鄭王驅逐緬軍後,對外戰爭太過頻繁而疏於內部政權和經濟建設,也是他稱雄半世卻輕易就被推翻原因。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安南國王阮福映插手,欲把柬埔寨變爲屬國,鄭王1782年命昭披耶·卻克里兄弟再率大軍出征柬埔寨,欲與安南決一雌雄。

大城被緬軍攻陷後,城中有些居民把財物埋藏在地下,後來財物之主不是死於戰火便是不知所蹤。暹羅復國後,挖寶藏成了熱門職業,鄭王的大城太守以抽成方式把挖寶的壟斷權授予一位叫威集拉農的官員,但此人名聲據說很壞,當地豪強枯該趁王師徵柬埔寨之際掀起變亂,大城太守逃到吞武裏求救。鄭王派出披耶訕率京城衛戍部隊前往征討,但沒想到披耶訕與枯該合兵一處反戈回擊吞武裏。

鄭王的大軍正在柬埔寨作戰,首都衛戍部隊被披耶訕帶走,王宮衛隊勢單力薄,頂不住兩處叛軍合擊。最後鄭王與披耶訕協商,願意退位,在皇寺剃度出家。

披耶訕向在柬埔寨前線的卻克里發出邀請,請他回來接管吞武裏。其實卻克里早就聞聽京城生變,立即命鎮守呵叻的侄兒披耶素裏阿率兵進京穩定局勢,同時通知兄弟波瑪撤軍,並把主管後勤的鄭王之子抓起來。

披耶素裏阿進京後,從皇寺接出鄭信將他囚禁起來。在前線的昭披耶·卻克里已無心再戰,與越軍統帥阮有瑞簽署和議後迅速班師回國。

1782年4月7日,卻克里回到京城第二天,鄭信和王子、王孫等人均被處死。據說,鄭信見到卻克里時曾向他請求:“弟弟啊,哥哥這江山就歸你了,但交情幾十年,能不能留下性命一條?”卻克里含淚不語。泰國官史說,這是貴族、僧侶和民衆意願,拉瑪一世不便違抗。

按照暹羅傳統,貴爲國王,人神合一,一般人不敢接觸其身體,所以鄭信被裝入天鵝絨口袋,遭檀香木棍擊斃。暹羅復國之雄主,居然以如此悲慘的下場終結,時年48歲。過不久,披耶訕也以謀害鄭王之罪被處死。所以泰國這段王朝更替史,比中國歷史上的“斧聲燭影”還離奇,充滿了謎團。

卻克里登上暹羅王位,建立卻克里王朝,他稱爲拉瑪一世,來歷源於大城王朝開國君主“拉瑪鐵薩提”的稱號,“拉瑪”就是泰語“羅摩”的意思,出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羅摩是王也是印度教毗溼奴神在人間的化身。

華人在暹羅復國戰爭中扮演着什麼角色?最後成功了嗎 第5張

曼谷王朝開國君主拉瑪一世,本名通端,官爵名昭披耶·卻克里

拉瑪一世把首都從吞武裏遷到河東岸的曼谷,開始大興土木建造新都,所以卻克里王朝也稱作曼谷王朝。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