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又是怎麼對日本進行貿易的?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又是怎麼對日本進行貿易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帝由鄭氏那裏瞭解到對日貿易的好處,於是於1685年頒佈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政策致使去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同年,日本政府則頒佈《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回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不得不駛回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又是怎麼對日本進行貿易的?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赴日唐船達117艘,而該返回中國而從事走私貿易的船達22艘。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日本政府限定赴日貿易的唐船爲80艘。直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爲防止日本產銅原料之外流,幕府公佈《正德新令》,限止每歲赴日唐船爲30艘,此令一出,唐船抵長崎者自行減少。

日本人翻譯了康熙《聖諭》,並且稱呼康熙帝爲“上國聖人”,康熙的訓渝《十六條》,以《聖渝廣訓》書名刊行,1788年並附以雍正對十六條訓渝的敷衍釋文於書後再次出版。稱該訓渝“實爲萬世不易的金言”,對雍正亦稱爲“希世仁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攻克臺灣。康熙皇帝由鄭氏那裏瞭解到對日貿易的衆多好處,於是清政府於1685年正式廢除了《遷海令》,頒佈了《展海令》允許人民出海經商。這一開明的政策致使去長崎的唐船驟增三、四倍以上,互市之盛堪稱空前。

同年,日本政府則頒佈《貞享令》,規定每年去長崎貿易的總額:中國船貿易額不得超過白銀六千貫,荷蘭船不得超過三千貫。貿易總額超過白銀六千貫後,即禁止此後該年入港的其他中國船舶進行貿易,勒令運回貨物。故來得較晚的中國商船常被禁止入港,不得不駛回中國,不過不少中國船就在日本沿海進行走私貿易。

清朝統一臺灣後,康熙又是怎麼對日本進行貿易的? 第2張

清康熙二十三年,朝廷頒佈“展海令”,沈家門由“海防要塞”逐漸向漁港轉化,傳入“小對、小捕作業”,漁民增多,捕撈業得以開發。至乾隆年間,大對船、大捕船興起,漁業大盛,漁港拓展。沈家門一派大港氣象,桅檣如林,萬商雲集,市肆駢列,海物錯雜,大街小巷,腥味盈天。

每當小黃魚汛、大黃魚汛、烏賊汛、鰳魚汛、帶魚汛、海蜇汛等汛期到來,沈家門更是旆旗招展,號角長鳴;入夜後還萬家燈火,繁華異常,有“小上海”之稱。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運的,是其還有得天獨厚的強大精神資源——被尊爲“海天佛國”的普陀山,坐落於舟山本島的蓮花洋中。自唐代開創觀音道場,已愈千年之久,是國內外最大的觀音菩薩供奉地。當年鑑真和尚經此東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經典。

明清時期,島上除少數商店,“有宅皆寺,遇人皆僧”,佛事鼎盛。至民國初年,還有僧衆2600餘人,依附於佛教的道士(念伴)750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