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2019年“貿易戰”是一個熱度詞。在200年前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外國想成爲當時清朝的“生意”合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二百年前的清代,最主要的對外貿易體系便是朝貢。用乾隆皇帝的話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再加上從清初延續下來的嚴厲海禁,導致遠洋和藩屬各國想和“皇清”做生意唯有朝貢一途,在大清皇帝陛下的眼中各國的進貢也不過是因爲臣服於大清的威名赫赫,所以“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而已。嘴上說的是如此不情不願,但事實上遠非如此。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2張

上圖_ 蘇州織造署舊址,位於城區帶城橋下塘

一、不承認的“生意夥伴”

康熙四十年六月,作爲皇帝親信被安排在南方,時任蘇州織造的李煦給皇帝上了一封密摺言道:皇帝陛下曾於三十九年下旨,讓江寧、蘇州和杭州三織造衙門派選一人出海前往東洋。但因爲出海受季風所限,所以直到四十六年五月底才從上海出發。

奏摺中又說道:原計劃是從寧波港出海,但寧波“商舶較多,似有招搖”,所以才從上海出發。

而對於這封奏摺皇帝的硃批是:知道了,回到日即速報。

通觀故宮所藏皇帝硃批奏摺,這樣一件小事,皇帝卻要在回程的第一時間知道,似有反常。同時康熙年間是清朝海禁最爲森嚴的時期,由皇帝祕密派人出洋其中內情更是讓人懷疑。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3張

上圖_ 李煦,康熙的親信,江寧織造曹寅是其妹夫,在任蘇州織造達三十年之久

在當年十月三織造選派人員回到蘇州,李煦就命其即刻前往京城,毫不遲滯。那麼日本有什麼呢,能讓皇帝如此掛念。

答案是銅和白銀。

因爲清代的基礎貨幣還是銅錢,而當時國內的銅礦遠遠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速度,多以清朝前期多會從日本進口黃銅、白銀等,當時戶部鼓鑄制錢需銅主要由江蘇、浙江等八省辦解產自東洋的“洋銅”。直到乾隆時期在雲南發現了大型銅礦,滇銅解運才緩解了對洋銅的需求。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4張

上圖_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暹羅國對大清的貿易中。

康熙六十一年,奉旨:“朕聞暹羅米甚豐足,價亦甚賤,若於福建、廣東、寧波三處,各運米十萬石來此貿易,於地方有益”。

當然爲了顯示皇清的氣魄,這些運來的米,一律不收關稅,同時在原有每石米值銀三錢的基礎上,提高到五錢,而且暹羅國在運米的同時還可以捎帶自己的貨物,前來貿易。

雖然皇帝不承認這些生意夥伴,但這些事實上存在的貿易記錄卻證明了,從來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自己孤立於世界。即使以“天朝物產豐盈”來裝飾門面,但是那些珍藏在紫禁城以及各處園林行宮的自鳴鐘以及鼻菸等物品的陳設使用,也都從側面證明,皇帝也愛洋玩意兒。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5張

上圖_ 清朝屬國暹羅國(今泰國)人物形象,源自《皇清職貢圖》清朝乾隆十六年編繪

二、不對等的“生意夥伴”

面對幅員遼闊的清朝,任誰都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商品消費市場,但是如何打入這個市場,獲得清政府的准入,就是最大的問題。面對皇帝“不屑一顧”的態度,平等的貿易是不行的,但是投其所好,伏低做小,滿足皇帝們“八方向化,九土來王”的精神需求,是鴉片戰爭之前,各國與清朝進行貿易的唯一辦法。

“人有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各國在朝貢的體系中也有等次。“按照海洋遠近,分隸沿邊各省,宗伯(禮部尚書)掌之”。朝鮮、日本、暹羅、緬甸等國爲第一梯隊,荷蘭、西洋國(葡萄牙)、英吉利、意大利亞等國則爲第二梯隊。

清初定各國正貢時間爲:朝鮮國一年一貢、暹羅國爲三年一貢、荷蘭國八年一貢等等。而這些貢期也就是皇帝給各國規定的來華貿易的間隔期限。但是生意沒有這麼做的,所以很多國家就想其他的辦法來增加朝貢次數。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6張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7張

上圖_ 萬國來朝 局部

前文說過暹羅國因爲有給皇清運米的事由,可以通過福建等三地每年多貿易一次,同時暹羅還會通過新皇登基、請求冊封等加貢,或者是說因正貢之時有貢船遇險,貢品不夠,再次補貢,藉此來增加貿易次數。

荷蘭就更厲害了,爲了貿易不惜真刀真槍的幹。在康熙二年的時候,由其國王派遣大臣來到福建海域幫助清朝剿滅“海逆”,被皇帝特批兩年進貢一次。嚐到甜頭的荷蘭人在康熙三年,又協助清軍追剿臺灣鄭氏、收復金門等地,又獲得白銀、錦緞等不菲的賞賜。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8張

上圖_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三、掙大錢的“生意夥伴”

爲什麼這些國家寧願伏低做小也要和清國交易呢?除了市場光大之外,收穫遠遠大於付出也是讓人趨之若鶩的原因。如清代規定暹羅國每次朝貢的物品包括“馴象(供鑾儀衛使用)、龍涎香、犀角、象牙、冰片、薔薇露”等物。

清國給出的賞賜清單是:“國王,錦八匹、織金緞八匹、織金紗八匹織、金羅八匹、紗十二匹”等等。而其他賞賜,以及加賞無算,另暹羅王妃、使臣、隨行人員也都按等級賞賜。

對於具體價值幾何我們無法估算,但對照清代《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宮分一項,皇后每年宮中分給“江綢二疋(同“匹”)、妝緞四疋、金字緞二疋···紗八疋···”的記錄,可知賞賜有多麼豐厚了。同時加賞的玉器、琺琅器、瓷器更是價值不菲。

至於荷蘭、英吉利進貢之物多爲國王畫像、鎧甲、劍具、西洋馬、珠寶香料、西洋照身鏡、嗶嘰緞、哆囉絨、自鳴鐘等。乾隆五十八年英吉利來人進貢方物一共二十九種,皇帝賞賜英吉利國王禮物整整一百種,使臣賞賜也頗爲豐厚。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9張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10張

上圖_ 清朝鐵胎畫琺琅黃地花卉三足碗

四、不誠信的“生意夥伴”

但以做生意爲目的的各國對於這樣的賞賜是不會滿足的,所以各國也想盡辦法夾帶私貨前來貿易。

以暹羅國爲例,每次來華都以海浪險急,爲保證貢品沒有閃失,船身穩重,便攜帶大量“壓艙”之物。而這些壓艙貨物皇帝准許他們在廣東發買,同時免收稅銀。要知道大清皇帝規定暹羅國船隻每次進貢物品的基數只有二十六種,加貢之物另算。

但這些東西卻使用三艘長九丈九尺,寬兩丈五尺三寸、深一丈五尺四寸的船隻運送,而大象另有長八丈二尺四寸的船隻專門運送,可想而知“壓艙”貨物的體例有多大了。甚至暹羅國會將進貢船隻交給清朝的商人承包,夾帶貨物前往廣州貿易,“又有藉名探貢船隻,俱系內地商船,夾帶貨物甚多”。

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清朝是如何對待那些生意夥伴的? 第11張

上圖_ 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所以面對這種想方設法也要偷稅漏稅的“帶貨黨”,朝廷遂下令只有正、副貢使的兩隻船可以免稅,其他船隻照例收稅,不能減免。

至於說1793年英吉利商人想要在京城留下一些洋人“照管買賣”的想法,更是被乾隆拒絕。

讓英吉利人更爲吐血的是皇帝的回覆:天朝制度不能因小小英吉利更改,留人也可以,但是“永遠不準復回本國”。

如此傲慢的態度自然讓英吉利使臣怏怏不快灰頭土臉的回去了。但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風水輪流轉,不到五十年的時間,大清構築起的貿易壁壘就被小小的英吉利一擊而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