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面對臺灣的強烈態度,康熙大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面對臺灣的強烈態度,康熙大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對臺灣的策略又改爲招撫,從此就開始長達十幾年的議和談判,但始終沒有結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鄭經病卒、其子鄭克塽年幼初立和臺灣本土出現內訌之際,康熙大帝決定發兵統一臺灣。

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內種種干擾,命降將施琅爲福建水師總提督,與福建總督姚啓聖同籌謀取臺灣之策略。兩位受命後,積極整頓軍務,製造戰艦,練兵選將,同時派人偵察敵情,探測航道。

面對臺灣的強烈態度,康熙大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清軍水師2萬餘人、各種戰艦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戰艦的風帆上均書寫主將姓名,有便於指揮聯絡。鄭守軍有了二百多艘戰艦和近兩萬人的軍隊,數量上與清軍旗鼓相當。六月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本島,施琅將水師兵分三路,以總兵陳蟒和董義爲左右翼,各率戰艦五十艘,分別進攻雞籠嶼和牛心灣,以作牽制;施琅自率戰艦百餘艘爲中路直攻娘媽宮(今澎湖本島西北角)。清軍奮勇大戰,擊毀鄭軍戰艦一百九十艘,殲滅鄭軍主力一萬二千餘人,迫使鄭軍四千二百餘人投降。

面對臺灣的強烈態度,康熙大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第2張

鄭軍主帥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狼狽的只帶剩下戰船二三十艘,殘軍數百人,狼狽逃回臺灣本島。臺灣內部震動,劉國軒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勝降旨招降。七月十五日,臺灣地方當局派人獻上地圖名冊和投降書。

面對臺灣的強烈態度,康熙大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第3張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軍登陸臺灣島。後清廷納用施琅建策,在臺灣設縣、府、巡道,派軍駐守,加強統治。從此結束了由鄭成功起歷經鄭氏家族三代爲期二十餘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終於實現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盛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