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農民起義軍之赤眉軍簡介:大多延用漢朝哪些鄉官的名稱?

農民起義軍之赤眉軍簡介:大多延用漢朝哪些鄉官的名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赤眉軍,中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軍之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赤眉軍於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爲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爲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因此以口頭傳令爲主。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

隨著赤眉軍的發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約十萬軍隊進攻赤眉軍,慘遭挫敗,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各地。

23年,更始皇帝劉玄已即位並攻入長安,赤眉軍先是願意降於更始,但雙方隨即再度開戰,25年赤眉軍兵分兩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別率領,進攻關中,並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爲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爲識字,任御史大夫。

農民起義軍之赤眉軍簡介:大多延用漢朝哪些鄉官的名稱?

莒州起義

樊崇,琅琊靈門人(今莒之北境),出身貧寒家庭,是個樸實、勇敢的農民。他身高力大,見義勇爲,好打抱不平,窮苦農民都很喜歡他,願和他一起共事。

莒州本是有古老文化傳統的地方,但也是統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最殘酷的地方,特別到了西漢末年,封建社會矛盾激化,不但被剝削階級壓迫得無法生活下去,連剝削階級也不能維持他的統治了。王莽篡漢復古"改制″的失敗,使嚴重的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

土地兼併的趨勢繼續發展,壓在人民身上的徭役和賦稅負擔比以前更加沉重。同時統治階級濫用刑罰,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樊崇在家鄉活不下去,就到莒州僱給人家扎活,想以此擺脫飢餓。但王莽新朝的官吏在莒州更加殘酷地向農民勒糧逼稅。扎活的樊崇爲了活下去,就夥同一起的窮人和一些年輕力壯的農民,於公元18年(新莽天鳳五年),在莒州起義。這是繼海曲(日照)呂母起義之後,又一次在莒州舉起了義旗。

號稱赤眉

琅笽郡人樊崇起兵於莒,有衆百餘人,轉戰到太山,自號三老。這時青、徐二州鬧大饑荒,盜賊蜂起,強盜們認爲樊崇勇猛,都歸附於他,一年之間擴大到萬餘人。樊崇同郡人逄安,東海郡人徐宣、謝祿楊音,也各起兵,合起來達數萬人,都引兵歸樊崇。中職位最高的號爲三老,其次爲從事,再次爲卒吏,一般的泛稱爲“巨人”。

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發動進攻。樊崇等準備迎戰,但耽心自己部下與王莽兵混淆不清,於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塗紅以相識別,從此號稱赤眉。

紀律嚴明

赤眉軍紀律嚴明。史書上稱“乃相與爲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赤眉軍以泰山作根據地,在青、徐二州間來回打擊官府,搶糧救災。各地均有富翁,存糧如山。周圍百姓,因連年乾旱和蝗蟲災害,草根樹皮都吃不上,飢餓的人民四處流離,死者無數。樊崇看到面黃肌瘦的老百姓和沿途餓死的民衆,傷心流淚,他下令起義軍:所到之處打擊貪官污吏,搶糧救災。當地刺吏、郡守不能治,逃之夭夭。

農民起義軍之赤眉軍簡介:大多延用漢朝哪些鄉官的名稱? 第2張

發展壯大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派大將景尚率領一隊官兵來剿樊崇領導的起義大軍。赤眉軍和官軍大戰一年多,打了大勝仗,把景尚殺死。王莽大怒,又派遣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大軍趕來鎮壓赤眉軍。赤眉軍作戰勇敢,又深得百姓擁護,在成昌(今山東東平縣)大戰一場,樊崇一槍刺中了王匡的大腿,王匡慌忙奪路逃命,廉丹被赤眉軍首領之一董憲殺死,官軍潰敗。經過這場大戰,赤眉軍更加壯大了,發展成十多萬人的武裝。

昆陽之戰

公元23年,地主階級反王莽的武裝集團立劉玄做漢帝,號稱更始帝。

更始政權建立後,派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攻佔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又派劉縯率兵進攻宛城。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三萬,號稱百萬,由王邑、王尋率領,企圖一舉消滅綠林軍。莽軍南出潁川,前鋒約十萬人進圍昆陽。王鳳、王常率義軍八九千人堅守昆陽,以待援兵。劉秀、李軼等輕騎突圍,從郾、定陵等地召集一萬餘義軍星夜馳援。

進抵昆陽時,劉秀率死士三千人從城西突襲王邑、王尋的中軍大營,殺王尋。昆陽守軍也乘機出擊,內外夾攻,莽軍大潰,王邑與殘部數千人逃歸洛陽。

新莽滅亡

莽軍主力被殲後,各地紛紛起兵,誅殺新莽官吏,用漢年號,以待更始詔命。新市、平林諸將看到劉縯、劉秀的聲名日盛,勸劉玄除掉了劉縯。綠林軍隨即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領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李鬆率領攻武關。更始元年(公元23年)九月,綠林軍在各種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順利攻取長安。

王莽逃至漸臺,被商人杜吳砍死,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十月,劉玄北都洛陽,次年又移都長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