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生平簡介

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方國珍(1319年―1374年5月8日),又名方谷珍,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人,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生得身長面黑,力勒奔馬,以佃農和販私鹽爲生計。至正八年(1348年),蔡亂頭反元,冤家告方國珍與蔡勾通,官府追捕,國珍殺冤家,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逃入海中,聚衆數千人,劫奪海運漕糧。元廷命江浙行省發兵征討,方國珍俘行省參政朵兒只班,請降,不久復反,又俘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後受元招降。

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生平簡介

十二年(1352年)三月復反,於黃岩澄江殺浙東道都元帥泰不華。次年,使人至京師賄賂權貴,元授以徽州路治中,仍橫行海上。十六年(1356年),元授以海道漕運萬戶。次年,升江浙行省參政,奉命討伐張士誠,七戰七捷,敗張軍於崑山,張士誠遂降元。方國珍據浙東慶元(今浙江寧波)、溫、臺等地。

至正十八年(1358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華),遣使招降方國珍,授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國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職,於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運送張士誠所獻糧食到大都。其後,仍一面討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職,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國公。

二十七年(1367年),爲抵抗朱元璋,北通元將擴廓帖木兒,南交福建陳友定。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湯和、廖永忠等出兵,十一月被迫歸順。明洪武二年(1369年),領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今南京)。餘部收編充船戶,隸各衛爲軍。洪武七年(1374年),病死。

人物生平

首義反元

方國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體白如瓠,力賽奔馬。世代以行船海上販鹽爲業,兄弟五人,以此爲生。

元朝末年,統治者對百姓的壓迫和管制十分惡劣。加上當時災害多,民不聊生。陶宗儀輯有浙東民謠曰:“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台州也有“洋嶼青,出海精”的謠諺,“洋嶼”,就是洋嶼山;“海精”指方國珍。

元至正八年(1348年),有一個名叫蔡亂頭的人,在海上打劫財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國珍的仇家便告發他通寇,方國珍殺死仇家,與其兄方國璋、其弟方國瑛、方國珉逃亡海上,聚集數千人,搶劫過往船隻,阻塞海路。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軍征討,兵敗,被方國珍所捉。方國珍迫使其請命於元朝,授他爲定海尉,不久起義,進攻溫州。

方國珍首義反元,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後來朱元璋加入)起義早四年。

七戰七捷

元朝以孛羅帖木兒爲行省左丞,督軍前往征討,也兵敗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農達識帖睦邇再次招降他。不久,汝、潁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師防守長江。方國珍心中疑懼,重新反叛,誘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逃亡入海。後來派人潛至京城,賄賂朝中權貴,允許他投降,授爲徽州路治中。方國珍拒不聽命,率軍攻陷台州,焚燒蘇之太倉。

元朝又以海道漕運萬戶之職招降他,方國珍這才投降,並接受這一官職。不久進升行省參政,派兵進攻張士誠,張士誠派遣將領在崑山抵禦。方國珍七戰七捷,直到張士誠也投降,才停戰退兵。

在此之前,天下太平,方國珍兄弟帶頭騷亂海上,元朝憚於用兵,一意進行招撫。只有都事劉基認爲方國珍是首逆,而且屢降屢叛,不可饒恕,但朝議時沒有聽從他的意見。方國珍授官之後,據有慶元、溫、臺之地,更加強大,不可控制。

方國珍開始起義時,元朝發出空名宣詔數十道,招募人們去進攻,許多海濱壯士響應招募,併爲此立功,可是負責此事的官員接受重賄,總是不給這些人應有的賞賜,有一家爲此死去幾個人,卻得不到官職。但對方國珍之徒,卻一再招撫,都升爲大官。因爲這樣,百姓都羨慕當強盜,跟隨方國珍的人日益增多。

元朝失去江、淮後,只得憑藉方國珍的船隻使海運暢通,便又以官爵籠絡他,這樣海運無事。有一個名叫張子善的人,喜愛縱橫之術,勸說方國珍率軍溯江而上,窺視江東,北奪青、徐、遼海。方國珍回答說:“我還沒有這麼大的志向。”然後謝之離去。

過招元璋

朱元璋攻取婺州後,派主簿蔡元剛出使慶元。方國珍與其下屬商量道:“江左號令嚴明,恐怕不能與他對抗。況且與我爲敵的,西有吳,南有閩。不如暫且表示順從,藉此作爲聲援以觀其變。”下屬覺得他說的在理。於是,方國珍派使者給朱元璋送信,並奉獻黃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紋的絲織品一百匹。

元末明初浙東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生平簡介 第2張

乞降善終

吳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已攻克平江,命參政朱亮祖進攻台州,方國瑛迎戰,戰敗逃走。朱亮祖又攻克溫州。徵南將軍湯和率大軍長驅直入抵達慶元,方國珍率部逃亡

入海,又被追兵在盤嶼打敗,其部將相繼投降。湯和多次派人向方國珍說明順從與抗拒的不同後果,方國珍這纔派兒子奉表乞降,說道:“臣聽說天無所不蓋,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對人無所不容。臣長期以來蒙受主上的寬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絕於天地的事,因此一陳愚衷。臣本是庸才一個,遇上這多事之秋,起兵於海島,沒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沒有帝制自爲的野心。

當主上率軍浩浩蕩蕩到達婺州時,愚臣馬上派兒子前去侍奉,就已經知道主上會有今天,我將如依日月之餘光,望雨露之餘潤。而主上推誠佈公,派我駐守鄉郡,就像以前吳越一樣。臣遵奉條約,不敢妄生枝節。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釁端,煩勞問罪之師,我心裏戰戰兢兢,因此派守軍出迎。

然而最後還是飄浮入海,爲什麼呢?孝子對於父親的責罰,如果是輕微的杖責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話便會逃避,臣的事情就與這種情況相類似。我想馬上自縛去朝廷請罪,又惟恐遭斧鉞之誅,假使天下後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將會說主上之心不能容臣,這豈不會連累天地之大德嗎?”以上這些話大概都是出自方國珍的部下詹鼎之口。

朱元璋看後,覺得方國珍可憐,便賜信說:“你違揹我的告誡,不馬上收手歸命,反而流入海上,負恩實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無路,又情詞懇切,我理當以你此誠爲誠,不以前過爲過,你不要自起疑心。”於是催促方國珍入朝拜見,當面責備他說:“你來得不是太晚了嗎?”方國珍頓首拜謝,授爲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

洪武七年(1374年)5月8日,方國珍去世,葬於南京城東20裏玉山之源。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爲《神道碑銘》爲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