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杜伏威簡介:隋末唐初時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

杜伏威簡介:隋末唐初時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朝末年,隋煬帝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舉兵反抗,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性的農民起義。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杜伏威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杜伏威(?-624年),隋朝末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齊州章丘人。

自幼家貧,慣於偷盜,與輔公祏是刎頸之交。輔公祏常從姑家裏偷羊送給杜伏威吃。因盜案案發,官府追捕,兩人落草爲寇,時年十六。

大業九年(613年),與輔公祏率衆起義。後轉戰到淮南,漸漸擴張勢力,自稱將軍,陸續合併苗海潮部、趙破陣部等起義軍,勢力大增,屯並六合,威脅江都,連敗隋將宋顥、公孫上哲、陳棱等,在淮南的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爲長史,又合併江淮各部,佔有江淮間廣大地區。

大業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爲楚王,拜東道大總管。武德二年,投降唐朝,授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賜姓李。次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武德四年,唐軍攻圍洛陽,杜伏威遣兵助戰。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召杜伏威入朝,臨行前以輔公祏留守丹陽,將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祏心生不滿。朝廷以杜伏威爲太子太保兼行臺尚書令,以示寵遇。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輔公祏僞稱接到杜的命令起兵反唐,兵敗被殺。不久,輔公祏僞造的書信被發現,李淵未辨真假便除去杜伏威之官,並籍沒其家眷。

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暴卒於長安。李世民即位後,知杜伏威冤,將其赦免。

杜伏威簡介:隋末唐初時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

人物生平

創業艱難

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年輕時潦倒失意,也不經營謀生之業,家庭貧用不能養活自己,經常穿壁翻牆偷東西。與輔公祏是生死之交。輔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爲業,公祏多次偷羊來送給杜伏成,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於是告發了他們偷盜的事倩。郡縣緊急追捕他們,杜伏威與輔公祏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幫人組成強盜集團,他當時年僅十六歲。

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逃竄到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地區,組織山賊,與輔公祏率衆起義。

兩人就近參加了一支小起義軍,剛加入時只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則居前,入則殿後,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爲首領,這是杜伏威勢力的開始。江淮一帶隋朝的力量比較強大,杜伏威意識到自己的小部隊實力太弱,如果不盡快壯大就根本無法生存,於是努力尋找機會去聯合和吞併附近的其他起義軍。

比較典型的例子有兩個,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輔公祏對他們說:“現在我們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爲正義而起兵,力量分散勢力薄弱,經常擔心被抓獲,爲什麼不聯合起來使力量變得強大些呢,就不會擔心隋軍來制約我們了。如果你能夠做首領,我定當恭敬地跟隨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勝任,可以前來聽從我的指揮,不然的話,我們就打一仗來一決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領他的同夥歸附了杜伏威。

另一個例子是海陵趙破陣,趙破陣聽說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輕視他,派遣使者召喚他,要求和他合併兵力。杜伏威命令輔公祏整肅軍隊屯駐趙營外以防事態變化,親自帶領十個將士帶着牛肉和酒進去拜見。趙破陣非常高興,拉着杜伏威進入營帳內,把所有的頭目召集到一塊,舉行盛大宴會並盡情痛飲。杜伏威在席上斬殺了趙破陣,然後兼併了他的同夥。從此,杜伏威軍隊的勢力逐漸強盛起來。

實力大增後,杜伏威自稱將軍,縱橫淮南,屯並六合,威脅江都(在今江蘇省揚州市境),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顥前來鎮壓,杜伏威用計將其引入蘆葦蕩中,放火將其燒死,不久又屠安宜城。

死裏逃生

大業十一年(615年)十月,東海李子通率所部萬餘人來淮南投靠杜伏威。這個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時是依附在長白山(是山東的,不是東北那個)左才相手下,後來因爲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離開長白山,這次到淮南其實有些逃難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勢力增強,杜伏威當然高興,不料李子通也是個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變,妄圖吞併杜伏威的地盤。杜伏威措手不及,全軍大亂,杜伏威本人在李子通的追殺下身負重傷,關鍵時刻,杜伏威的養子(杜在軍中挑選壯士收爲養子,共有三十餘人)兼大將王雄誕揹負他藏匿到蘆葦叢中,僥倖躲過了追殺。這次兵變,杜伏威的勢力受到很大打擊,從此與李子通結仇。

禍不單行,趁杜伏威兵敗,隋軍也前來進攻,杜此時正在養傷,無法指揮,結果全軍大敗,其部將西門君儀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奪路而逃,王雄誕領着敢死隊拼命斷後,杜伏威這才逃得一命。

連敗隋將

連續兩次死裏逃生,杜伏威部傷亡很大,失去了稱霸的實力,只好四處遊擊,不斷吸收流民加入以擴充勢力。經過半年的恢復,杜伏威又有了數萬人的實力,並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縣作爲根據地。與此同時,左才相往來淮北,李子通佔據海陵,都有數萬兵力,江淮一帶即以這三家起義軍爲首。

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楊廣因北方多事,不顧羣臣反對,離開長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爲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虎牙郎將公孫上哲率軍前往鎮壓,雙方戰於鹽城(今江蘇鹽城),公孫上哲軍隊被全殲,隨後,大將陳陵帶八千精銳討伐杜,陳、杜多次交手,畢竟陳陵的軍隊訓練和器械遠強於杜,杜伏威軍連連失利。但陳陵兵力不多,想剿滅杜伏威也不容易,雙方打成僵持。

同年十二月,隋煬帝車駕到達江都,護駕驍果十餘萬人,聲威赫赫。按理隋軍應該軍心大振,杜伏威難逃滅亡,不料正是楊廣的到達給了杜伏威崛起的機會。正逢當年是荒年,老百姓本來就已無以爲生,再被官府如此壓榨,終於造成了一場大飢謹。據記載,老百姓先是吃樹皮樹葉,後煮土爲食,“諸物皆盡,乃自相食”。大量百姓揭竿而起,杜伏威乘機吸收了大批手下,勢力迅速膨脹。

這時杜伏威與陳陵強弱之勢已經倒轉,於是主動向陳挑戰。陳陵也知道戰局不利,因此龜縮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揚威。杜伏威於是派使者給陳送了一套婦女衣裳,並送了陳陵個外號叫陳姥(就是陳老太太的意思)。陳陵怒火中燒,全軍出戰。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親自上陣,不小心被一員隋將暗箭射中,杜怒吼說:“不殺了你,箭矢不拔!”,然後就直衝過去,把那嚇呆了的射手斬於馬下,又拿着那個弓箭手的首級連續殺了幾十人,隋軍士氣大挫,被打了個全軍覆沒,陳陵單騎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勢擴大戰果,佔據了高郵、歷陽等重鎮,並在歷陽自稱總管,封輔公祏爲長史。

這時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從部隊中挑選最精銳的成員組成自己的衛隊,稱爲 “上募”,兵力爲五千人。杜把上募作爲自己的子弟兵,平時非常寵愛,但要求也非常嚴酷,每作戰必以上募爲先鋒,戰後檢查每人身上的傷痕,如傷在背後,即刻處斬,因爲那表示其臨陣退後。每次戰勝,杜伏威都把搶掠到的資財賞給全軍,如果手下戰死,就以死者的財產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爲杜伏威盡死力,人自爲戰,所向無敵。杜伏威號令所到之處,江淮間各路小起義軍爭相歸附,郡縣紛紛投降。

經略江淮

隨着勢力和地盤的增長,始有士人(今稱知識分子)投靠杜伏威,依靠這些士人,杜伏威放棄了以前的流寇式戰術,開始努力建設自己的地盤。由於本身就深受賦稅之苦,杜對領地內只收很低的賦稅,同時,可能是出於貧苦農民對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貪污者無論輕重一律處死,這當然是不太合理,但卻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兵變,宇文化及弒殺楊廣,委任杜伏威爲歷陽太守,杜伏威沒有接受。同年,向東都(今河南洛陽)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爲楚王,拜東道大總管。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爲強,率主力圍攻江都。陳棱兵微將寡,只得分別向杜伏威、沈法興求救。二人均不願李子通佔領江都,於是都派出援軍,杜伏威是親自領兵,沈法興則派出自己的兒子沈綸。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軍,也許事情就簡單得多,但既然雙方都來了,結果就是誰也不動手,大家互相觀望。

杜伏威簡介:隋末唐初時期,農民起義軍領導者之一 第2張

李子通抓住杜、沈雙方互不信任的弱點,派出小部隊化裝成沈部夜襲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當,怒火中燒下立刻突襲沈部,兩路援軍先打成一團。李子通於是得以全力進攻江都,陳陵勢不能支,棄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佔領江都後,以得勝之師進攻沈綸,沈兵敗逃走。三大勢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強,結果反而讓李子通取巧佔領了江都,杜伏威對此深惡痛絕,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憤憤收兵。李子通隨即自稱皇帝,國號吳。 這時李淵已經消滅了關西的割據勢力薛舉、李軌,開始謀求關東。李淵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就於武德二年九月十二日(619年10月24日)宣佈歸降唐朝,受封爲淮南安撫大使,後來又逐步升官到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楚王,最後在武德三年升級爲總管江淮以南諸軍事、吳王,賜姓李。當然,這種歸降只是名義上的,李淵此時不可能來干涉杜伏威的事務,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獨立勢力。杜伏威爲何在此時降唐,其理由歷史中沒有明確記載,當時李唐的勢力還遠未達到一統天下之勢,比杜伏威自己也強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劉武周猛攻,河北竇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蠶食唐朝的地盤,別說統一,連李淵自己的生死都還是未知之數。杜伏威居然在此時降唐,應該說實在是眼光獨到。不過由此可見,杜伏威此人並無天下大志,其起義只是形式所迫,所圖的和翟讓一樣,在亂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武德三年(620年)是亂世的高潮,天下局勢已經明朗,李淵、王世充、竇建德三足鼎立之勢已基本形成,三巨頭之間摩擦不斷,時刻準備決戰。其他中小勢力爲求生存,也加劇了彼此的兼併,都力圖在短期內壯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歸降的籌碼。在這種背景下,李子通全力進攻沈法興,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鎮京口,又擊殺了沈派來迎擊的大將蔣元超,沈主力喪失殆盡,只得放棄丹陽、毗陵,逃回吳郡老家。趁李、沈交戰,杜伏威以輔公佑爲主將,闞陵、王雄誕爲副將(這二人是杜的養子,軍中號稱大將軍、小將軍),領數千精銳進攻李剛剛奪取的丹陽。但時機沒掌握好,沈法興敗得太快,李子通得以親率主力數萬迎戰,軍容極盛。輔公佑眼看衆寡不敵,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對上募的那套手段,輔挑選千人持長刀爲前鋒,又以千人緊隨其後,自己領其餘兵力再緊隨其後,宣言說,前陣有退後者,後陣斬之。江淮軍本就剽悍,再有如此嚴酷的軍法,自然人人奮勇向前,尤其前鋒的長刀陣更是有進無退。雙方一接戰,李子通部氣爲之奪,當即敗退。輔公佑忘記了自己兵力過少,下令追擊,結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子通軍擊敗,從追擊者淪爲逃跑者。當夜,李子通因取勝而輕敵,紮營不設防備,王雄誕力勸輔公佑夜襲,輔過於謹慎不敢出擊,王雄誕乾脆擅自領了幾百人自行出擊。王雄誕在李子通營中大肆縱火,李子通促不及防,大敗潰散,幾萬人一夜間散個乾淨。這一仗是杜伏威與李子通的決戰,關係到江淮的霸業,杜伏威先勝後敗最後全勝,戲劇性地擊破十倍於己的李子通主力。

武德三年六月初一(620年7月5日),唐朝徙封杜伏威爲吳王,賜姓李氏,加授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同年,擊敗李子通,將根據地遷至江南的丹陽(今江蘇南京)。戰敗後,李子通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動撤往京口,又逃往太湖,江西之地盡爲杜伏威所有。

李子通隨即收集餘部,又聚集了二萬餘人,這時李的地盤已歸杜所有,勢力又遠不如杜,因此只好向沈法興下手。李子通突襲沈法興的老巢吳郡,沈根本沒來得及恢復元氣,自然不是李的對手,結果只剩幾百人逃了出來,打算投奔同鄉聞人遂安(聞人是複姓),不料又和聞人所部起了衝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勢力之一的沈法興就此了帳,從起兵到滅亡僅三年時間。

李子通滅沈法興後勢力又有所恢復,爲永絕後患,杜伏威於武德四年(621年)十一月派王雄誕進攻李子通。李領精兵據守獨松嶺與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厲內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間則虛設燈火,盡力製造數十萬大軍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襲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燒了營帳,連夜全軍撤退。王追擊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潰,李子通窮蹙投降,被杜伏威獻俘給李淵,就此被軟禁在長安。

消滅李子通後,杜伏威又派王雄誕進攻江淮間其他獨立勢力。這時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闆李淵更已經消滅大敵王世充、竇建德,天下大勢已定,因此各勢力如汪華、聞人遂安等紛紛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統一,盡有淮南江東之地。

晚景淒涼

武德五年(622年)夏,李世民率部平定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徐元朗,徐的地盤與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擊徐圓朗之機,陳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揚威。當此之時,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經煙消雲散,樑師都、高開道、徐圓朗之輩或僻處邊疆,或滅亡在即,唯一還能對李唐構成威脅的就是杜伏威了。杜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擔心成爲李唐下一個進攻目標。爲免嫌疑,杜索性上書李淵,請求入朝。李淵收到報告後自然高興,批准杜伏威入朝,於是杜將江淮軍交給義子王雄誕,自己帶了少數親信於當年七月到長安朝見李淵。

杜伏威的主動獻忠心讓李淵很是滿意,同時也是爲了在天下人面前做個樣子,李淵加封杜爲太子太保,位在齊王元吉之上(那應該就是僅次於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三人,爲大唐第四號人物)。

這時在長安受到軟禁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的吳國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爲羈縻於長安,李子通料想江淮軍沒了首領,江淮的局勢一定不穩,自己正可趁此良機回去混水摸魚,集合舊部東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寬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讓他逃回去,也許真能東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藍田關時不幸被守關士兵發現,束手就擒後又被押回長安。李淵這次沒再手下留情,給了李子通與李密相同的下場。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離開後,江淮軍出了大亂子。當年創立江淮軍時,最高領袖是杜伏威和輔公祏兩個人,二人自幼爲友,長大後又共同起義打天下,號稱刎頸之交,輔比杜年長,杜就稱輔爲兄,軍中稱輔公佑爲“輔伯”,輔的地位與杜相當。但隨着勢力的壯大,在權力的引誘下兩人的友誼終於出現了裂痕,杜伏威認爲輔公祏的地位過高影響了他的領導權,因此杜奪了輔的兵權,只讓他擔任位高而無權的僕射一職。輔公祏對此心中不平,於是藉口與故友左遊仙學神仙術,主動退出權力之爭,平時不理政務。杜伏威臨去長安時,將政務交給輔公祏,而將軍務交給了自己的心腹義子王雄誕,同時祕令王監視輔。當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對象。

輔公祏畢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遊仙密謀發動兵變。輔公祏唯一的障礙就是王雄誕,王是杜伏威的義子和最寵愛的大將,絕對忠於杜伏威,王手握江淮軍軍權,不除掉他兵變就不可能成功。輔於是使出反間計,僞造了杜伏威的筆跡寫信給王雄誕,信中無緣無故地責備王有貳心。王雄誕在戰場上是有勇有謀的良將,但講到政治鬥爭就不是對手了,收信后王非常傷心,就此託病在家不再沾手軍務,大概是想以實際行動向杜證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絕無貳心。王的行爲正中輔公祏下懷,輔就勢接管了江淮軍,又僞造了杜伏威密令,說在長安受到虐待,要輔公祏起兵造反(果然是自小的朋友,摹仿起筆跡來毫無破綻)。以輔公祏在江淮軍中的號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大家當然不知道那是假的),兵變非常順利,江淮軍於武德六年(623年)八月宣佈脫離李唐重新獨立,輔公祏自稱皇帝,國號宋,以左遊仙爲兵部尚書。

直到輔公祏派人到王雄誕家中勸王歸順,王才終於明白自己上當受騙,但大勢已去,已無法阻止。王盡忠於杜伏威,嚴詞拒絕了輔公祏的勸降,終於被輔殺害。後來李淵和李世民感於王雄誕的忠心(其實是對杜伏威的,但李家父子誤以爲是對他們的),封了王的兒子爲郡公,其子後來做到安西大都護。

自己的舊部造反,杜伏威在長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歷史中倒也沒有記載李淵是否因此而怪罪或處分杜伏威,但寄人籬下如坐鍼氈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在長安暴卒,死因不明。據《新唐書》記載是杜伏威好長生藥,誤服雲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難說了。

武德七年(624年)春,唐軍以趙郡王李孝恭爲帥,李靖、李勣、闞陵爲將對輔公祏發起總攻。這個闞陵也是杜伏威的義子,與王雄誕並稱雙雄,杜伏威入朝時與杜同去長安,因而逃過輔公祏的兵變。闞陵在江淮軍中以勇武著稱,平時負責軍紀,有違反者無論親疏一律法辦,因此在江淮軍內威望極高。兩軍對壘時,闞陵直接衝過去,摘掉頭盔向對方大喝,“汝不識我邪?何敢來戰!”江淮軍軍心散亂,甚至有就此投降的。

唐軍兵強將勇,輔公祏連吃敗仗,終於在武德七年(625年)三月投降,隨後被處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個人上路,輔公祏向唐軍主帥李孝恭揭發杜伏威纔是謀反主謀,有密令爲證(就是假造的那個),就是這回來的闞陵也是謀反中人。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沒收反賊家產時把杜伏威和闞陵的私產一併沒收了,闞陵剛爲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機,就以謀反罪將闞陵處死,闞陵被捕前還以爲自己破輔公祏有功等着論功行賞呢。闞陵是江淮軍最後一員大將,隨着他的死亡,江淮軍從此煙消雲散。李孝恭隨即稟報李淵,說發現杜伏威纔是謀反的幕後主謀,人證物證俱全,於是李淵動手剝奪了杜伏威的官職爵位並籍沒其家眷。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闞陵慘遭誣陷,爲二人平反恢復名譽,以國公之禮下葬杜伏威。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