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禮法崩壞,爲何各國還能秉承着“不斬來使”的原則?

戰國時期禮法崩壞,爲何各國還能秉承着“不斬來使”的原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人類誕生以來,戰爭是無法避免的,但交戰雙方都會心照不宣的遵守一些所謂的“潛規則”,而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戰國時期禮法崩壞,爲何各國還能秉承着“不斬來使”的原則?

正所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是歷代戰爭的規則,也是作爲兩軍在交戰期間互相協商的代表。這個規矩還要從春秋戰國時期說起,公元前596年,時任楚國王上的楚莊王派遣使者申舟出使齊國,按理說,作爲一國的使節,申舟在出使齊國的途中也要不可避免的拜訪一下其他國家,但楚國與宋國的關係又很緊張,而宋國又恰巧是沿路國家之一,所以申舟只好選擇繞遠路。

戰國時期禮法崩壞,爲何各國還能秉承着“不斬來使”的原則?

這一繞路反而像是在宋國的臉上打了一巴掌,爲什麼這樣說呢?原來宋國爲了藉此機會緩和兩國的關係,已經在邊界上設好宴準備款待楚國使臣申舟了,可惜申舟在選擇繞路之前沒有聽到任何關於宋國要設宴款待他的消息,但卻讓當時執政宋國的華元認爲這是一種莫大的侮辱,於是命令將士在申舟的必經之路上埋伏並截殺了他。

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申舟遇害的消息還是傳到了楚莊王的耳中,楚莊王頓時大發雷霆,經過調查之後,得到結果的他派遣大軍將宋國的國都整整包圍了九個月,讓宋國的國君與百姓都活在了一種壓抑的氣氛當中。九個月之後,已經快要絕望的宋國只好打開城門,將造成申舟遇害的主謀華元送至楚國當作人質,並約定好雙方以後互不侵犯。

對於春秋戰國這個大環境來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戰爭永遠不是最好的手段,無論最後的結果怎樣,總歸都會回到談判桌上來。如果哪一方的激進者將來談判的使者斬掉,那麼這個激進者只會成爲雙方再次和談的犧牲品,他的死沒有任何的意義。

戰國時期禮法崩壞,爲何各國還能秉承着“不斬來使”的原則? 第2張

作爲一國的使者,他是沒有攻擊性的,他完全是帶着善意而來,他惟一的作用就是將信息傳遞給對方,如果殺掉這樣一個手無寸鐵的人只是爲了泄憤的話,這在道德層面只會處於下風,到時候不是你的錯,也會變得是你的錯。

除此之外,能被當朝執政者選爲出使其他國家的使者,其自身的能力和膽量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否則僅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也無法爲自己的國家爭取到該有的利益。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