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山東各國先後發動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進入戰國中期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至秦惠文王嬴駟在位秦簡,秦國已完全佔據關中,並在河東佔據了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據了函谷關、陝城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秦軍進可攻、退可守,遂引起山東各國嚴重不安,開始策劃“合縱”聯合制秦,自後山東各國先後發動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其中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第一次: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聯軍戰敗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

面對山東各國合縱,秦惠文王重用張儀以連橫破之,張儀至魏遊說魏惠王不成,秦遂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攻魏,奪取曲沃、平周,企圖破魏就範。後又攻取韓國的鄢陵、義渠的鬱郅。

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由於秦國的東擴和張儀的連橫,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魏惠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爲相,推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爲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絡義渠自側背進攻秦國,形成前後夾擊之效。

面對氣勢洶洶的聯軍,秦國贈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給義渠,化解背後威脅,然後集中全力在函谷關迎戰聯軍。聯軍方面,楚、燕兩國因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結果被擊敗。與此同時,義渠反應過來,趁機出兵襲擊秦國李帛,秦軍戰敗,不過這次戰敗並未影響大局。

周慎靚王四年(前317年),庶長樗裏疾率領秦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聯軍主力魏軍8.2萬、趙軍13萬,聯軍敗退觀澤,秦軍追擊又於觀澤敗韓軍,斬首超三萬,俘虜韓將鯪申差。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就此失敗。

第二次:齊、韓、魏、趙、宋五國合縱,攻破函谷關

秦國雖取得了上述戰爭的勝利,但當時秦國面臨的局面卻相當危險,一個處理不慎,“商鞅變法”以來的成果,或許就會毀於一旦。因此,爲了避免引起列國更爲劇烈的反彈,重蹈先前的危機,秦國開始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南北兩端。

此後,秦國先滅巴蜀、後攻義渠,在實現富國強兵的同時,消除了背後威脅,並從南方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圍之勢。至此,秦國纔再度謀求東出,開始頻繁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先後攻佔武遂、穰城、蒲阪、晉陽、封陵、襄城等地。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 第2張

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爲不利,於是當孟嘗君田文於齊閔王三年(前298年)返回齊國爲相後,趁秦軍久戰疲憊之際,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齊國大將匡章統帥聯軍,攻至秦國函谷關前,後趙、宋兩國也參與合縱。

這次戰爭歷時三年,由於秦國過於輕敵(秦軍甚至兵出武關攻打楚國),而司馬錯仍在蜀地率軍平叛,再加上秦國內部政局不穩(季君之亂、蜀地叛亂、樗裏疾病逝)等原因,秦軍最終戰敗,聯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第三次:齊、趙、魏、韓、燕五國合縱,無功而返

秦軍戰敗後,再度休養生息,同時與楚、齊交好。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國趁楚國無力、齊國無暇關注中原之際,再度大舉進攻韓魏,並於次年的“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聯軍24萬,數年內接連攻佔韓國的宛、鄧和魏國的桓、軹等大小61座城邑,韓魏兩國日衰。

之後,秦昭襄王於益陽自稱“西帝”,而尊齊湣王爲“東帝”,從而意圖瓦解齊國與列國關係。中原各國深怕齊秦兩國聯手,從東西兩面夾擊列國,於是魏趙兩國合謀派李兌聯合各國共同反秦,而蘇秦也前往齊國說服齊湣王自去帝號,與列國聯手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以便乘機兼併宋國。

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然而諸侯聯軍卻各懷鬼胎,聯軍進逼至滎陽、成皋一帶後,便相互觀望、不肯首攻。而秦國爲破壞五國聯盟,遂也自去帝號,並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遂撤走。

這邊聯軍剛剛撤走,那邊中原各國便又陷入了混戰之中,齊、趙、魏三國爲爭奪宋國而大打出手,而齊國在擊敗魏、趙兩國後,最終吞併宋國,但齊國也就此失去了楚國和三晉的支持,最終導致齊國被秦、燕、魏、趙、韓五國聯軍大敗,差點就此亡國。

第四次:魏、趙、韓、楚、燕五國合縱,秦國退回函谷關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 第3張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秦國在與趙國的“閼與之戰”中戰敗,後范雎入秦建議昭襄王實行“遠交近攻”之策。於是,秦國先在“鄢郢之戰”中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國都;又在“華陽之戰”中殲滅魏、趙聯軍15萬,奪取南陽地區;後又在“長平之戰”中殲滅戰趙國大軍45萬。

“長平之戰”後,趙國本以割讓六城爲條件與秦國議和,但之後趙孝成王卻接連交好齊、魏、楚、韓、燕等國,同時積極整軍備戰,準備合縱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國見趙孝成王不打算履約,隨即起兵二十萬攻趙,“邯鄲之戰”爆發,雙方激戰三年,秦軍不僅未能攻克邯鄲,反而由於魏、楚兩國援軍的到來而戰敗。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再度大舉進攻魏國,魏國則以信陵君爲將,信陵君又向列國求援,趙、韓、楚、燕紛紛出兵救魏,魏無忌於是率領五國聯軍,於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戰敗而逃。

信陵君率領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出關迎戰。此戰後信陵君聲威大震,結果反而遭到魏王猜忌被罷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獲得魏王的信任,便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與夫人爲樂。不久之後,在沉悶苦惱之中,信陵君因酒色過度死去。

第五次:趙、魏、韓、楚、衛五國合縱,無功而返

此前的戰敗,並未嚴重削弱秦軍實力,秦始皇即位之後,呂不韋掌握朝中大權,繼續採用遠交近攻策略,數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攻佔上黨郡、重建太原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繫,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

戰國時期,山東各國五次“合縱攻秦”之戰的結局如何? 第4張

如此情形之下,中原各國爲打破不利局面,盡最大努力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組成趙、魏、韓、楚、衛五國聯軍,由趙將龐煖指揮攻秦。秦國由於新攻佔地區太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導致前期戰敗,聯軍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

此後,龐煖汲取了此前聯軍攻打函谷關不利的教訓,繞道蒲阪、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直到進抵距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才遇到了呂不韋率領的秦軍主力。呂不韋在分析了聯軍實力後,決定先集中精銳軍隊,突襲最爲強大的楚國軍隊。

楚軍偵查到秦國動向後,生怕被秦軍擊敗,於是自行東撤,其餘四國軍隊得知楚軍已退,軍心動搖之下,龐煖只好同意了聯軍的退軍請求。此次合縱,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牀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

不久,秦王政親政,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