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武帝是怎麼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中後期對匈奴戰爭爲何失利?

漢武帝是怎麼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中後期對匈奴戰爭爲何失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過數次對匈奴用兵均獲得勝利,武帝的威望提升了,在朝廷上也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他遂放開手腳,開始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漢武帝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收權中央,以鞏固皇權,加強封建集權統治。要完成他的目的,第一步就是削弱相權,把統治中心從“外朝”改爲“內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西漢初年繼承秦制,宰相具有很大權力,國家的大政方針,不經過宰相同意,是無法順利實施的。惠、少、文、景時代,雖曾一度瓜分相權,分置左右丞相,卻並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升皇帝本人的統治權。到了武帝時代,原本跟隨高祖起兵的開國功臣們大都已經去世,竇嬰、田蚡等人去職後,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干預朝政的勢力也消失無蹤,這就給皇帝抑制相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漢武帝是怎麼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中後期對匈奴戰爭爲何失利?

元光五年(前130)八月,武帝再次要求地方薦舉賢良方正之士以備察考和諮詢,並且特別聲明要“徵吏民明世務,通儒術者”。菑川(今山東壽光東南)人公孫弘因此受到重用,被任命爲博士,後來更升任他爲丞相——這是西漢時代第一個出身平民的宰相。

武帝選拔儒生爲宰相,這些儒生威望較淺,也沒有強大的宗族勢力做靠山,武帝遂將政務中心轉入內廷,大事都和自己的親信祕書班底商討,並且由這些祕書擬定和頒發詔書,外廷的丞相只主管一些日常行政事務而已。這樣相權就逐漸由丞相府、御史府移至皇帝身邊的尚書檯——尚書檯原本不過是皇帝私府中收發文書的小機關,武帝以後地位日益重要,到了隋唐時代,正式確定三省六部制,尚書省演變成爲真正宰相機構。

這是對中央政府的改革。而對地方,武帝繼續壓制國王、列侯們的勢力。元朔二年(前127)正月,他接受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允許各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也可向朝廷申報,割出一塊領地來封其餘的兒子爲王或侯。這樣一來,原本較大的王國被逐漸分割爲許多小王國,諸侯王國再不能“連州跨郡”,形成足以威脅中央政權的勢力了。

元鼎五年(前112)九月,武帝藉口列侯們獻給朝廷以供祭祀之用的黃金成色太差,進行大規模搜捕、調查,總計削奪列侯爵位106人。文、景時代數次勒令回去封地,卻總滯留長安,不肯成行,勾結官員,橫行不法的列侯勢力,至此幾乎被掃蕩一空。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初置刺史。他將全國分成13個監察區,稱爲“部”,每部任命一名刺史(京城及附近地區的刺史稱爲司隸校尉),對地方上的官吏和豪強進行監督。

刺史的監督原則主要是“六條問事”:一,是否有豪強佔田超過了限制數量,並且恃強凌弱;二,是否有郡守不遵詔書、法令,欺壓百姓,橫行地方,貪污瀆職;三,是否有郡守審判案件不公,草菅人命,被百姓所嫉恨;四,是否有選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賢能,任用小人的情況存在;五,是否有郡守的子弟仗勢欺人,而其下屬不敢糾辦的情況存在;六,是否有郡守和地方豪強勾結,欺矇皇帝的情況存在。十三刺史部,也就是後來常說的十三州。

漢武帝是怎麼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中後期對匈奴戰爭爲何失利? 第2張

不但在行政制度上中央集權,就連學術思想層面,武帝也要求獲得全國的統一,是謂“大一統”。董仲舒曾在上書中說:“臣愚以爲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我認爲對於學習非儒家學說的人,全都堵塞他們當官的途徑,這樣則各種邪說可以平息,政令可以統一,法令可以清明,老百姓也知道要跟隨誰了。”——於是武帝改變高祖以來黃老立國的傳統,利用董仲舒的學說,將君權神化,同時宣揚忠孝節義等儒家思想,甚至定儒學爲官學,以達到全社會思想統一的目的。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經濟上,漢武帝繼續鼓勵生產,重農抑商,還任命桑弘羊等人主管財政,確定了鹽鐵官賣制度。他的許多政策,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這深刻影響是好是壞且不必說,對當時普通百姓所產生的影響,卻在相當程度上是災難性的。

武帝爲人外寬內忌,剛愎殘忍,彷彿其父劉啓,野心勃勃,好大喜功,彷彿其先祖劉邦,但從劉邦到劉啓,歷代漢帝的節儉風氣,在他身上卻蕩然無存。連年征戰、窮兵黷武,加之營建宮室、封禪求仙,這些舉動所造成的結果就是文、景以來充盈的國庫短短十數年間就被浪費一空。國家已經沒錢了,可是皇帝還想打仗,還想建造樓臺宮闕,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刻剝商人,加重賦稅以斂財;對商人和農民的征斂自然會造成民心浮動,朝廷的解決辦法也不外乎任酷吏,興大獄。武帝統治前期,是西漢朝光輝的頂點,但到他統治中後期,國家卻由盛轉衰,江河日下,甚至日暮途窮!

首先說窮兵黷武。武帝時代,不但北伐匈奴,還南平閩、越,西通西南夷,把漢朝的疆域擴展到今天兩廣、雲貴地區。這對於政府和百姓來說,本來就已經是很沉重的負擔了,第5次對匈奴發動的大規模戰役雖然取勝,但損失上萬人,歸來的官、私馬匹也不足3萬。但在這種情況下,武帝依然不肯罷休,從元鼎五年(前112)到徵和三年(前90)間,又六次發兵,北伐匈奴,結果僅一次小有斬獲,兩次無功而返,三次全軍覆沒,勝少敗多,已不復昔日的榮光了。

漢武帝是怎麼實施自己的改革措施?中後期對匈奴戰爭爲何失利? 第3張

考究武帝中後期對匈奴戰爭的失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則衛青失寵,霍去病已死,缺乏優良的軍事統帥;二則國庫空虛,戰馬稀少,很難組織起大集羣的遠征;三則匈奴雖已衰弱,戰略卻因此從主力決戰轉爲遊擊騷擾,行動更爲靈活隱祕。本來最後一次遠征,是很有希望再取得大捷的,但統帥偏偏是無能的李廣利,而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更使得連這般庸將也無法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戰鬥中去,結果主力兩萬大軍盡數覆沒,李廣利投降匈奴。

武帝一貫重用外戚爲將,但前期的衛青、霍去病是天才良將,後期的李廣利卻又是另外一類人物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