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實施了哪些惠農措施?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實施了哪些惠農措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乾隆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乾隆是出生於和平時代的天子,但是有一點卻和朱元璋十分相似,那就是對平民百姓十分仁慈;在乾隆執政期間,他非常重視農民,對於賑災更是不遺餘力。一個太平天子爲何如此關心農民的利益呢?

乾隆熟讀歷史,他深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明朝萬曆年間加派三餉,每年從農民身上多搜刮一千多萬兩白銀,動搖了大明帝國的根基,這個血淋淋的教訓告訴清朝的統治者:飢餓的農民足以顛覆整個王朝。

明不是亡於崇禎,而是亡於萬曆。乾隆從中明白了只有溫飽的農民纔是皇權最堅定的支持者,才能使江山萬代傳承,乾隆必須減輕對農民的剝削,使絕大多數老百姓有飯吃。

乾隆一直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不遺餘力,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乾隆朝:賑災爲國家第一要務

乾隆執政幾十年一直堅持一個原則:“督撫官員失職能從輕處理,唯獨在賑災、有災不報這事上,從重處置。

乾隆元年,甘肅巡撫許容就因爲隱瞞災情,而被罷官。乾隆七年,兩江總督那蘇圖也因彙報災情不實,而受到皇帝的嚴厲申飭。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實施了哪些惠農措施?

乾隆26年,山東德州發生大水,大雨不停,導致許多民居被淹,百姓無處安身,而此時德州的最高長官顏希深去省城辦事了,城中無人主事,下面當差的不敢私自開倉放糧賑災。

此時顏希深的母親站出來說道:”這是什麼時候了,還要拘泥於這些制度,再不放糧賑災,百姓都會餓死。你們只管放糧,日後朝廷追究起來,這罪名由我兒子承擔,如果補賠糧食,我變賣家產,也會補齊,不會讓你們受到一絲牽連。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實施了哪些惠農措施? 第2張

在老太太的力爭下,倉庫管理人員終於打開了糧倉,數十萬饑民得以全活。消息傳到省府,山東巡撫非常震驚。他們以擅動倉谷,蔑視國家體制爲由舉報。

乾隆知道此事後,非常憤怒:“有這樣的賢良母親和好官,爲國爲民,權宜通變,巡撫不但不舉薦,還要彈劾,怎麼能鼓勵那些爲國考慮者!”

於是乾隆下旨,這些糧食准許作爲正常開銷,不用補賠,並且還賜給顏希深的母親三品封誥。顏希深也因此仕途通暢,一路飛黃騰達,很快高升到督撫之高位。

乾隆的惠農政策

乾隆登基後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免除拖欠多年的農業稅,凡雍正三年以前所欠的農業稅全部免交。僅僅過了 20天,乾隆再次下旨,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農業稅,一律免除。

這一措施使得大清朝的貧困農民們擺脫了多年欠稅的沉重負擔。在這個以農業稅爲主的社會,這是一個影響巨大的決定。

而且在之後的60年統治中,在乾隆11年,35年,42年,55年,嘉慶元年,先後5次免除農業稅,根據《清代國家與社會》統計:乾隆所減免的農業稅總數爲 2億兩白銀,摺合人民幣304億元人,乾隆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減免農業稅最多的帝王。

乾隆繼位後,在《大清律例》中增加了新的一條:“各省官員不得再重新丈量農民土地,也不得強令農民向官府彙報自己開墾的荒地。”

這其實就是變相爲農民創收啊,因爲開墾的荒地都屬於農民自己,也不用交稅,在乾隆的鼓勵下,全國耕地已經超過了十億畝,但是國家稅收始終只按七億多畝徵收。

1735年12月,剛繼位的乾隆,下達了“勸減佃租”的諭旨。

他在諭中講道:“我減免農業稅,地主所得到的好處居多,那些無業的貧民,租種別人土地,終歲勤勞,但是卻得不到我的恩澤,還是要按原來的比例交納地租。這無疑不合適。如果這些受朕恩惠的地主,把所受的恩惠讓一半給佃戶,那就最好了。”

除了免稅救災、鼓勵墾荒等措施之外,乾隆還興修水利工程,推廣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實施了哪些惠農措施? 第3張

乾隆執政中前期,政律清明,黃河、淮河、永定河、浙江海塘得到了空前有效的治理,各省主要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對發展農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18世紀,出現了紅薯、玉米,乾隆抓住這兩種經濟作物大力推廣,鼓勵人們研究紅薯的種植方法。在山東、河南推廣紅薯種植技術的陳世元因此得到了國子監學正的封號,地方官陸耀因爲編寫《甘薯錄》而被晉升爲湖南巡撫。

在乾隆的支持下,四川、湖北、陝西、安徽等省大面積種植玉米和紅薯,解決了貧困農民的基本口糧問題。

在乾隆的統治下,中國的人口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乾隆6年全國人口總數爲14341萬人,到乾隆60年,人口增至 29696萬,僅50年人口總量翻了一倍。這一切和乾隆對農民的重視,以及有效的惠農政策是分不開的。